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郓城县:打好扶贫“组合拳 ”脱贫攻坚不再难

近年来,山东省郓城县按照中央、省、市战略部署,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担当奉献,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打好“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从原来的163616人减少到5415人,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抓好党建引领脱贫。“群众信任我,选我当村党支部书记,我就要以身作则,当好带头人,让贫苦户脱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涛说,该村原来是一个落后村,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建了100个蔬菜大棚大棚,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上了洋葱、黄秋葵、香菇等经济作物,蔬菜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利器”,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村民的腰包臌起来,让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帮扶1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文体活动也搞得丰富多彩,全村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甄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张庆涛是郓城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该县深入开展在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党员的“双培养”活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68期、培训2.6万人次,鼓励支持更多致富能人领办创办各类市场主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所有村支部书记轮训1遍,特别是对于先进村和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支部书记,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增强自身战斗力、凝聚力。

建设美丽乡村带动脱贫。加大资金投入,选择一批真正有结合点的村庄,将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帮扶。围绕村庄整合、搬迁,选择一批有强烈整合、搬迁愿望的村做试点,规划建设22处5000人左右的大型社区,整合搬迁村庄土地18000余亩,既建设了美丽乡村,又发展了扶贫产业。借助村级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建设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公寓,吸纳村内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入住,织密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围绕村庄资源挖潜,选择一部分没有整合、搬迁能力的村,利用村内零散的可挖潜土地,整合用于发展带动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产业。围绕乡村环境提升,积极开展村域、水域、路域“三域”治理,严格落实“路长制”“河长制”,压紧压实“村长”责任,坚持“三域”同步治理、“三长”同时发力,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抓好社会力量帮助脱贫。郓城县先后印发《给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一封信》《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倡议书》,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全县2200余家企业投身脱贫攻坚事业,80家企业与全县80个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各民营企业发布企业用工岗位30000余个,新增就业3万余人,开展“送岗上门”精准服务活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开展“一对一”定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广大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进一步增强。郓城县社会投资1008万元,援建扶贫车间56处,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00余人。以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创新实施资源量化入股,发展扶贫产业基地10个,入股企业或农业经营主体28家,脱贫困难群众1000余户、2000余名;探索“富民生产贷”入股模式,79家企业签订用工帮扶协议,保证贫困户有稳定收入,带动1183户、2919名贫困群众在企业、合作社就业,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抓好特色产业促进脱贫。抢抓郓城作为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机遇,实施返乡创业、返村创业五年行动,依靠52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吸纳60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依托村(社区)实际和传统优势,加快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发村集体潜力和活力,发展村级脱贫攻坚主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625个,引导服装加工、玩具加工、酒类包装、藤编等11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

驻村帮扶协助脱贫。随官屯镇彭店村村民孙成学家的电线因老化引起大火,三间瓦房全部烧光,郓城县国土局驻彭店村“双联双创”工作组走访时,得知情况后,当天下午,国土资源领导带领工作组的3名同志到孙成学家中查看灾情,并自发捐款2000元捐款交给了孙成学,让先他解决临时的生活开销,渡过难关。孙学成激动地说“多亏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及时帮助我解决了眼前的难关,谢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郓城县有62名“双联双创”“第一书记”、690个驻村工作队,让他们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在政策、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帮扶成效;持续开展“第一书记喊你回家”系列活动,以建设过硬支部为抓手,培训教育群众、培育新农人,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利用“互联网+”助力脱贫。郓城县自主研发郓城精准扶贫云(融)平台大数据、多系统“融合”平台移动应用,并不断完善提升精准扶贫云(融)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推动脱贫工作,形成了内外互补、内外兼修的精准扶贫新举措,建立“为村”平台500个,发展农村电商260家,重点培育淘宝镇1个、淘宝村10个,依托腾讯“为村”平台、农村淘宝等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成扶贫新特色。今年以来,郓城县仅仅通过“为村”平台帮助贫困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530余件次,帮助贫困户创收近30多万元。

金融+农业助推脱贫。近两年来,郓城县适时推出“金融+特色农业”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扶持了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带动了基地周边贫困户实现脱贫。郓城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特色农业扶贫贷款1.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富民生产贷3550万元、特色产业贷6000万元、惠农贷300万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780万元,有力支持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为确保特色农业产业稳产稳收,保险机构共为辖内4000亩冬暖大棚、2.6万亩油用牡丹投保各类农业保险约4000万元。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更多的贫困群众就业,特色农业共吸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约3200户、近9000人进入生产基地工作,人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一年即能实现脱贫。如张鲁集乡于垓村23户贫困户通过冬暖蔬菜大棚种植,所种的蔬菜产销两旺,一个大棚年收入可达5—10万元,不仅当年可实现脱贫,而且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另外,郓城县先后集资捐款600余万元,设立村级脱贫基金112个,严格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基金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108家企业累计捐款2600余万元,先后设立助学基金56个,累计救助贫困学生5000 余名。

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述评:“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持续夯实脱贫基础,在特色产业培育、基层党建、社会帮扶、“互联网+”、驻村帮扶,乡村振兴等方面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郓城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郓城县   组合拳   攻坚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