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天南地北金东人29丨黄菁菁:复兴木版年画的乡土情怀与担当

眼前的黄菁菁在谈吐中有着一种文化人特有的淡然艺术气质,很难与那位能够毅然决然放下步入正轨的文化投资事业,回到家乡金东为填补浙江木版年画空白而奋斗的女强人联系起来,因为放弃远比创造更需要勇气。       

事情要从10年前说起。彼时,黄菁菁还在杭州享受着推窗就能望见西湖水的悠闲生活。因为热爱文学艺术,黄菁菁对于文化总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创意,由她设计的诗词与丝绸结合而成的“诗丝”系列文创产品在东南亚供不应求,她的文化传播公司更是开得风生水起,多次被人民日报、浙江卫视、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一次会议上,黄菁菁偶然得知木版年画早就列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浙江省也是木版年画的故乡之一,而浙江的木版年画却不在非物质遗产之列。对于12岁便开始和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的黄菁菁来说,木版年画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与情感,“可以说是一种情怀,让我产生了回到金东振兴木版年画的想法。”       

2009年,黄菁菁毅然决然地从杭州回到了金东。初回金东时,她发现木版年画更多地只是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回忆中,不要说金东就是整个金华地区都已没有一个人拥有制作木版年画这项技艺。这个严峻的事实并没有让黄菁菁打退堂鼓,相反她立志,不恢复回金华木版年画这段历史、这段文化,她就不剪发。回来之初,黄菁菁把攒下的3000多万资金全部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之后的五年里,展开了对金华木版年画的抢救性工程。黄菁菁先是通过翻阅大量的史书整理了金华木版年画的纵向历史,挖掘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点滴,她更是跑遍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集有研究价值的金华木版年画藏品。  

2014年年底,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终于在黄菁菁的故乡塘雅镇落成,她回绝了把博物馆设在市区的机会,一心投入塘雅的乡村振兴,坚持把博物馆扎根于乡村、扎根于家乡。黄菁菁为的是一份情怀、为的是一份乡愁。

短短几年时间里,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在黄菁菁的悉心经营下影响力越来越大。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被授予全省第九家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称号,年画艺委会评选的全国唯一一家中国年画创新基地。金华木版年画博物馆开门4年以来,从未收过一次门票,逢年过节还会向父老乡亲送一些年画。最让黄菁菁感动地是,镇上的乡亲们有亲戚来家里做客时,他们总会带着亲戚们来博物馆逛一逛,来之前还特地会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以示郑重,可以说博物馆是他们的骄傲。      

近些年来,黄菁菁一直在开发博物馆文创产业和文旅产业,增加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以产业养公益。她致力于将木版年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博物馆创新性地推出木版年画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如印有木版年画的笔记本、情侣拖鞋、年画钱包、游客自己参与设计的木版年画文化衫等。此外,黄菁菁还突破了木版年画作坊传统的经营思路,引入AR等新技术,贴合受众需求,开发了博物馆APP,对着年画扫一扫,年画上的人物就会动起来了,让游客体验到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仅去年一年,博物馆参观人数就至少达到了17万人次。

金东是黄菁菁的故乡,她总是说:“我回到金东,就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金东的土地满怀希望与热忱,是一片实现梦想的热土。”也正是回乡的这几年,她清晰地感受着金东的变化。她以家乡发展变化为背景创作出《五娃治水》、《大吉大利》等年画,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融入年画,不仅获得了许多专业奖项,更是在国内外都大受欢迎。“家乡的山更美了、水更清了,金东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地方几天不去就认不出来。我作为最早回乡发展的乡贤之一,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用我这块‘砖’能够鼓励更多金东有才之士回到家乡看看,多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一起振兴金东。”黄菁菁说。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金东   木版年画   乡土   复兴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