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

核心提示: 哲学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乡村建设理念的认识,凝聚基层乡村建设力量,同时也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丰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我们要将哲学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进一步融合,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摘要】哲学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乡村建设理念的认识,凝聚基层乡村建设力量,同时也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丰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我们要将哲学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进一步融合,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注度和实践度普遍提升,提出了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一系列科学论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和重点,乡村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直接关系到总体目标的实现。2018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建设成果。

哲学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基于基层乡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综合性建设目标,其最终实现有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同步协调进行。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路径之一,哲学对于建设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哲学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哲学能够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否深刻认识和认同美丽乡村的内涵,直接关系到相关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对此,各地需要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来引导乡村居民正确理解美丽乡村的内涵。哲学是在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农村居民正确理解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二,哲学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作为一项实践性的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是基于当前乡村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综合性建设工作,例如统筹规划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由于各地历史发展和区域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方面也各有侧重、分类施策。各地应注重乡村发展的差异性,积极创新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一些乡村基于本村的实际情况,站在哲学高度对目前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丰富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途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指导。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对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的不良状况出现。

哲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哲学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认识,凝聚基层乡村建设力量,同时也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丰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当然,在明确美丽乡村建设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立足于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我们应在哲学思维的引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

坚持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转变为满足基层乡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满足群众的各种生活需要为中心来进行相应的目标设定,切实保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由于各地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重心,努力克服困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例如对于我国中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就要以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整合经济发展资源等方面为重点;而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则要将环境修复和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避免一味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深入挖掘和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价值,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深入挖掘和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价值。基层群众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主要实践者。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各地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基层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基层的实践经验能够进一步提炼为先进的理论,指导相应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一,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主体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各项建设与群众的发展诉求保持一致。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通过互动交流倾听群众心声,确保建设工作更加“接地气”,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三,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还要对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给予合理引导,使其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实践活动,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化生存和发展环境,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发力,满足农村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由于建设资源的有限以及建设形势的复杂性,我们难以同时满足所有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解决那些影响群众生活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第一,要以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的前提。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第二,要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努力提高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才能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使其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要重视经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经济发展是激发群众建设积极性、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各地要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经济潜能,通过路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转型等方式来优化经济布局,实现乡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为吉林警察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华网,2018年2月4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④徐海敏:《美丽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基于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国乡村发现》,2016年第1期。

⑤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哲学思考   乡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