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外来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时代内涵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呈现非理性发展态势,新的历史境遇下,文化主体应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推动文化内容走向时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塑造兼具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心态,调整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价值和地位提升到新时代的新高度。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推动国家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价值取向上对自身文化积淀、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的正向判断。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更迭,通过不断传承形成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对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巨大作用。经过中国人民长期创新和发展,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虽然出现过短暂的中断,我们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韧性,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促使今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自信是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创造出了反映革命现实、体现革命精神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相通,集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于一体。

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努力,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一些新思想,形成了新的战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指引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文明在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化自信是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不衰,还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传统以及海纳百川的气度。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中华文化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之上,吸收借鉴能够为我所用的文化给养,旗帜鲜明地保持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合理吸收西方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正面导向的文化内容,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谐、敬业、友善、诚信”相融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的现实困境

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内在形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基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匹配的情形,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建设投入滞后,供需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公益文化事业发展落后,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还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心态呈非理性,显现两极端。在发挥文化自信作用的过程中,如何正视自己的文化,避免走向自负和自卑的两个极端尤为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文化心态的非理性现象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固执的坚持某些不适时宜的传统习惯,例如燃放烟花爆竹、土葬等习俗,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负的表现。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能够通过网络直接接触西方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的一些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就是一种文化自卑的体现。

文化传播机制乏力,影响力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海外民众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国文化传播机制乏力,直接导致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文化产品的数量少、质量差,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二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平台渠道的缺乏,导致我们的文化产品形式老旧、内容单一。三是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亦不一样,“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

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文化自信并非天然有之,文化事业发展也非一日之功。新的历史环境,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大文化投入、调整文化心态、创新文化机制,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二是用历史的眼光发展革命文化。三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另外,加大文化投入,不仅仅是在财力和设施上的投入,更应该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加大对文化国际化研究方面的投入,要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特别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允许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差别,并能够客观、科学地接受外来的正向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快速化、国际化,在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的理念来接受外来文化,使它能够复兴本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对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相符合的价值理念我们要用包容性的心态看待,在不影响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尊重。

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是要有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要保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坚持文化创新。一是要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从供给侧为人民群众提供选择性多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改变供求关系,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产业回应现实问题,实现文化创造的可持续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深化文化机制体制改革,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注: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开放课题一般项目“元代哈萨克裔文人的文化心态及其创作中的寻根意象研究”(项目编号:XJEDU080116C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于运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光明日报》,2017年3月30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中国   新时代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