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之路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面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存在的不足,需要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文化教育队伍战斗力,增强法治意识,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方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依托,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升华为法治文化就会成为约束全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强大力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色彩愈加浓厚,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出于理论自觉,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涵养怡育作用,是推动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从深层次来看,一个国家在长期法治建设中形成的法治文化是凝聚全社会精神共识的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对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围绕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法治文化集中反映了国家治理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巩固和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社会只有从人治发展到法治,才能在社会制度上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提供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加强公民法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能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创新人民民主的参与渠道,实现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应清醒看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处,还存在一些“官本位”的思想烙印。因而需要加强法治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公民法治理念认知缺失,法治素养参差不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提升是关键环节之一。总体而言,我国公民近年来对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是与理想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法治素养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法律素养还有欠缺,某些地方对于社会事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道德规范。中国民众的传统观念中畏惧权力和畏惧法律的倾向依然存在,这种对法律怀疑的态度,客观上导致公民在自身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后,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更不会以法律为武器与违法行为斗争。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方式有待丰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方式不仅需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更要增强运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新媒体运用能力较弱,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传播方式主要是单向度的、中心架构式的,难以吸引社会成员的注意力。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多个方面系统考虑,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继而沉淀为自身的一种文化自觉。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文化教育队伍战斗力。新时代,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遵循和把握法治文化教育的“微传播”规律,创新宣传教育的思路、渠道和方法,着力提升宣传教育队伍的战斗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三大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理想信念坚定、网络技术本领过硬、理论水平高的党员领导干部“微传播”团队。塑造典型形象、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是我们党提升意识形态认同度和优化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二是着力培育高校法治文化教育队伍。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场域,高校法治文化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建设专业网络传播团队。新媒体时代的法治文化教育,亟需既精通互联网技术又熟悉法治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为此,要加快培育专业的网络传播教育队伍,不断提升妥善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工作。

增强法治意识,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是法律发挥作用、实现法治的前提。但公民的法律信仰并不会自发产生,而要受多种条件的制约。这主要体现为法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文化素养息息相关,且受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制约。建立法律信仰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公众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法律的功用就无法了解,当然也不可能形成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主流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处于义务本位为主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法律信仰。同时,国家治理方式对于法律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国家处于人治体制下,法律所发挥的作用是治民的工具,民众不可能将法律信仰建立起来。法律要发挥其客观效果,就要确保公平正义的有效实施,以此作为法律信仰的基本条件,使得法律成为公民信仰的对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引导公民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信仰,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善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方式。要善于运用微传播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全体社会成员。一是要创新话语表达。制作易于理解接受、传播宣传的法治文化教育内容,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内容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力。二是要巧妙设置网络议题。通过网络议题重要性的科学排序,巧妙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三是善用推送技术。契合用户需求,将蕴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刻内涵的微视频、微电影、微故事等推送给社会成员,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精准性。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内容进行形象表达,通过微言微语、春风化雨的形式,使其思想精髓潜移默化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作者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何康、胡向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5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之路   法治   社会主义   建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