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智慧和恒心破解“中梗阻”难题

【摘要】解决改革“中梗阻”问题,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特别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中梗阻”,梗就梗在各部门衔接环节不顺畅、政策执行力有折扣、具体办事人员能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难处置等方面。破解“中梗阻”问题需要政策,需要智慧,也需要恒心。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中梗阻”  民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中梗阻”现象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中梗阻”可以说在民生工程中表现最直接。“中梗阻”,梗就梗在各部门衔接环节不顺畅、政策执行力有折扣、具体办事人员能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难处置等方面。“中梗阻”现象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人民群众从改革中的获得感影响严重,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早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专门针对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贪腐、执法不公等侵害群众利益、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解决“中梗阻”问题,也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解决“中梗阻”问题、惠及民生的最有力的政策指针。党中央要求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是党的建设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方向,也是党政军民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党中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有关部门、全国各个地区正在制定有关政策,积极推进解决“中梗阻”问题。中组部专门下发《关于深化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2017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排查不动产登记“中梗阻”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全面排查不动产登记“中梗阻”问题,抓好落实整改,切实发挥不动产登记保护权益、保障交易、便民利民的作用。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开展了针对“中梗阻”问题的专项治理。例如,浙江宁波开展了“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江苏高邮开展了“破除中梗阻、弘扬正能量”的专项治理行动,等等。在这些地区和部门出台的文件以及对策中,建立问责制度成为突破“中梗阻”的一个重要选项。综上可见,改革“中梗阻”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合力疏通“中梗阻”,也成为民生工程的基本共识和努力方向。

认识“中梗阻”,分析“中梗阻”,把握“中梗阻”

“中梗阻”现象是改革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在民生工作中表现最为直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措施怎样能够顺利落实到基层、落到具体工作对象身上,既考验了中层干部的“硬功夫”,也考验我们的社会统筹政策是否具有“软实力”。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困难面前,“中梗阻”主要梗阻在以下几方面:

“中梗阻”梗在“少作为”。在涉及到大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时,“少作为”者没有能够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从维护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出发,具体表现为“守”“推”“享”。“少作为”者大多把工作标准认定为“过得去”,不是不愿工作,而是愿意为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工作;或者不是不愿工作,而是把工作作为差事,而不是事业。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凡有利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的工作,他们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凡是与其利益无关的事情,就 “守业看摊”,坐等观望、被动接受工作指令;或者是“推诿扯皮”,明知政策漏洞,不提示、不弥补,对待群众“踢皮球”,拖延办事效率;再者是“享乐主义”,高高在上,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没有把权力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

“中梗阻”梗在“不作为”。在一些涉及群众具体利益的问题上,比如住房问题、待遇问题、保障问题、养老问题等不去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困难,而是喊口号、做样子,以空对空,没有把解决群众的疾苦当作工作重点。“不作为”的干部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作上懈怠不作为,另一种是空喊口号,不肯担当、不肯落实。在基层单位,“不作为”的干部呈现两个极端的格局,但共同特点是“三怕”:怕干事、怕较真、怕困难。“不作为”就不会接到地气,就不会发现工作中的困难,更不会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样做下去的话,只会脱离群众、降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

“中梗阻”梗在“乱作为”。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广大基层单位、基层干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航船中的基础部件,这些部件必须在有条不紊、井井有序的状态下,才能保障大船的正常行进。反之,如果机器部件各行其是、乱动乱转,那么大船也无法前行。如果说,“少作为”“不作为”降低前进效率的话,那么乱作为的危害远远大于前者。由于基层单位,特别是县处级以下的单位,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如遇到基层干部的乱作为,就会出现政令不畅、良策难以落地生根,导致“上级喊破嗓子、群众跑坏腿脚”的“两头急”和“上下通中间阻”、甚至欺上瞒下的“中梗阻”现象。同时,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群众,乱作为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极易导致对抗性矛盾,形成群体性上访,甚至爆发大规模冲突,损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分析应对改革“中梗阻”问题需要用“绣花”功夫

“中梗阻”问题的产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解决“中梗阻”现象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认识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要认真地给这个现象把把脉。处置“中梗阻”的核心是如何发挥有关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人的思想转变工作。做这样的工作,必须要有脚踏实地、耐心细致、以理服人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城市管理时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分析应对“中梗阻”问题也要有“绣花”功夫。

产生“中梗阻”现象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基层单位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思想意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党的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就具体的民生工作而言,基层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基本意识: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作为具体执行政策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大突出强调了党的宗旨意识,各职能部门要贯彻落实精神。对于各基层单位而言,宗旨意识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意识。一个缺乏正确宗旨观的公务人员是不会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服务人民的;第二个是公仆意识。面对人民群众,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公仆意识、展现公仆风范。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公职人员伤害的不仅仅是群众对办事单位、办事机构的信任,更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损害;第三个是责任意识。在一些小官贪腐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基层干部如果责任意识不强,甚至责任意识淡漠,把权力作为一种交易乐趣而不是责任,那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贻害无穷。第四个是大局意识。任何基层公职人员都应该对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基本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要严格执行。本位主义思想意识的存在,是干扰基层单位和基层公职人员秉公办事的障碍,对于党的政策的执行力而言,是一个现实考验。

产生“中梗阻”现象有权益需求冲突上的原因。之所以形成“中梗阻”,关键在于形成了不同社会角色间的权益需求冲突。随着中央对“乱作为”整治力度的加大,“胆大妄为”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无所作为”的行为却冒了出来。由于一些单位的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受到限制,或不愿担当更多的责任,因此出现了庸政、懒政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群众的权益需求并没有减少,有的方面还在不断提高。这一升一降就出现了权益攸关各方在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矛盾冲突。

产生“中梗阻”现象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中梗阻”看起来是一个由于职能部门落实政策不力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能说完全如此。因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配套实施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庸政也好,懒政也好都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管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管理,必须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目标。粗放式管理模式是现阶段产生“中梗阻”问题的症因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升级,实现精确制导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这要求在管理需求、管理环节、管理标准上有清晰的调研和摸底做基础,只有把难点和问题细化到能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就是说管理模式要与思想认识形成最终统一,才能够明确可操作的办法措施。这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

提高政治站位,刚柔并济疏通“中梗阻”

破解“中梗阻”问题要有改革精神、改革勇气和改革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十九大报告为从根本上解决“中梗阻”问题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顺利破解“中梗阻”问题需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其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政治建设统领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要通过政治建设统领整个民生工作的全过程。党的政治建设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国快速有序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高效解决各类难题的根本方法。只有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完成各项战略任务。

党中央已经对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做好基层民生工作,要按照党中央的总体要求,与十九大精神对表,向党的方针政策看齐,在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挺在前面,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提高和增强政治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包括民生工作在内的整个社会领域的建设中发挥好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其二,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越是困难的工作,推进起来越要有担当精神。这个担当精神不只应停留在把问题解决,而应把着力点放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在改革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就会有效提高改革的效力。精细化管理是高效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对全过程、全领域、全员的工作难点进行系统精确分析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制度刚性要建立在精细化分析基础上,运用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手段疏通改革“中梗阻”。

其三,要通过教育引导,做好释疑解惑、鼓舞干劲的工作。破解“中梗阻”问题需要政策、需要智慧,也需要恒心。尽管可以运用制度的刚性规范解决运行中的管理问题,但是思想认识上的根子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懈地教育引导来解决。破解“中梗阻”问题一是要讲“快刀斩乱麻”,同时也要讲调和矛盾,调动积极性。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这个“软实力”,把解决工作困难与解决思想问题、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也要处置好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关系,同向发力、持之以恒,就会达到预期效果的。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党建基地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恒心   难题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