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新时代的大势下理解新青年

核心提示: 当代青年具有务实、开放和网络化生存的基本特征,他们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虽然当代青年群体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泛功利主义、感觉主义等倾向,但是从时代发展大势来看,这些并不是主流。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当代青年的可爱、可信、可为之处,并坚定地相信,在他们手中,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要】当代青年具有务实、开放和网络化生存的基本特征,他们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虽然当代青年群体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泛功利主义、感觉主义等倾向,但是从时代发展大势来看,这些并不是主流。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当代青年的可爱、可信、可为之处,并坚定地相信,在他们手中,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新时代  当代青年  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青年具有务实、开放和网络化生存的基本特征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便是当代青年的际遇,也是我们认识当代青年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三种环境交叠相织,成为新一代青年成长的大背景。他们既是市场经济的原住民,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原住民,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环境创造人,认识了这三种环境,也就不难理解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和所为。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驱动等属性伴随着当代青年的成长,务实是这一代人的基本特征。务实的品质一方面把当代青年和当代社会连接在一起,增强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的结合度;另一方面,这一品质也使当代青年和长辈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尤为集中地体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较之于父辈,他们没有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代之以物质取向和竞争意识。

国际化生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当代青年的第二个特征。他们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国际视野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从前,长辈们大学后才有机会出国留学;现在,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在小学甚至更早就在国外生活和接受教育。在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多数青年人都有出国留学、旅游、购物的经历,国际婚恋也不再是新鲜事,世界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发展目标正在同当代青年的国际化生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国际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更加直接。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从“触网”向网络生存转变了。智能手机在他们手里既是信息交流工具,更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平台,由此形成了当代青年的第三个特征,即网络化生存。获取信息、认识天下、人际交往、商务活动、日常生活等无网不在,使青年人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当代青年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伟大事业的继承者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走向。

在生存上,青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吃得饱,而且更关心吃得好;不满足于穿得暖,而且更关心穿得美,品牌性消费成为其常态化心态。在发展上,追求成才成功是多数人的选择。社会繁荣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机遇,给青年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创新创业和行行出状元的多向度发展路径已被多数青年所认同。在享受上,重视现实性的生活和工作享受已经很普遍。面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青年人也能够从国际比较中作出基本的判断和选择,他们的人生选择正在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同向同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青年的主体意识相契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特别是青年人的主体性发挥最为充分。重视自我权利、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是当代青年的一大特点。遇到问题诉诸法律而不是求人情、重视自我权利的保护和维护等,都是当代青年权利意识的体现。同时,喜欢就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是当代青年民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在新时代,青年人从现实自我出发看待社会,恰恰是从现实个体出发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在家庭关系、学校教育还是社会交往中都是一大显著变化。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支撑起当代青年人的强烈自信,青年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无论是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还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始终能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当代青年人亲历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过程,国家自信和个体自信同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更加强烈,展现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气魄。

判断青年价值取向不能简单化、抽象化

代际视野是解读青年的传统视野。当前,社会中对青年的评价主要来自代际视野,包括父母、教师和其他长辈。美国学者马格丽特·米德从这个角度将代际关系划分为前喻、同喻和后喻。在经验社会里,长者为师,前喻主导;在朋辈关系中,同龄人相互学习,是同喻的体现;在信息社会里,晚辈比长辈更易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是后喻文化的体现。代际文化的三种类型是客观的、历史的,问题的关键是三种文化积聚在一个平台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判断。现实中,促使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三种文化的相互冲突。以新时代青年为例,他们的父辈和老师大多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从物理空间到网络虚拟空间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不仅使他们具有转型的人生经历,而且能够在比较中形成对现实的历史性判断。这种在比较中产生的历史感,对于在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生存三种原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青年而言是相对缺乏的。因而,通过代际差异对当代青年作出的判断是否客观真实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其中,代际视角形成的三种判断需要慎思,即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唯感觉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风清气正的状态,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少数人的拜金倾向并不能成为社会主流和判断一代人价值取向的依据。

一段时间内,一些学者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精致的利己主义,或工于心计、圆滑世故;或把利益作为唯一的驱动力,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而让路。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有学者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定性当代青年和当今的高等教育是否合适,仍有待商榷。利己还是利他,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话题,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假设、人的本质等问题。马克思将人理解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关于人之界定的抽象理解的局限。“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将我们对人的认识放在了社会大系统中,特别是放在了经济关系中去审视。因此,判断青年包括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能将其简单化和抽象化。因个别青年人的世故、老到、老成,就认为当代青年人已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唯感觉论也是一些人对当代青年的评价。从起初“跟着感觉走”的人生描述,到“读图时代”的生活方式,持此类观点的人往往将当代青年的理性思维降低到视觉文化上,更有人用“不阅读的中国人”来定格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素养。实际上,通过无纸化阅读简单评判阅读量的多少是值得怀疑的。

超越代际视野,客观评价当代青年人

超越代际视野,需要遵循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从历史逻辑来看,青年历来是历史的主体,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明天属于青年”的判断是必然的。从现实逻辑来看,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当代青年的评判来源于对环境的判断。青年的思想状况归根结底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根源在环境本身。上述的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唯感觉论三种说法,仅仅将结论定位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而不是从环境变化的客观进程去分析,因而是有局限性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主流正是这“三个意味着”。

“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现代化发展史着眼,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是当代青年的基本特征,社会在上升阶段,青年顺应社会进步,必然激情勃发。开放的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他们宽广的视野和自信的心态;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造就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阳光灿烂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新时代的青年人。

当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存在于任何时代,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代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泛功利主义、感觉主义等倾向,“丧文化”“佛系青年”等也影响着一些青年,这些现象值得研究。但是从时代发展大势来看,这些并不是主流。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当代青年的可爱、可信、可为之处,并坚定地相信,在他们手中,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的文化生态”(项目编号:12YJA7100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铁:《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民日报》,2012年月12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新青年   大势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