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自信的建构

【摘要】“微传播”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因“微传播”语境下“微用户”个体,微信息内容与微空间治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须积极探寻新时期文化自信建构的多种维度与相关战略路径,以此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微传播” 文化自信 建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微传播”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建构

“微传播”有助于增强文化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度在不断增大,过去的传播内容与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用户的需求,在当下,要想增强传播对于社会公众的吸引力,促使当下文化自信建构的实现,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强有力的传播路径、丰富传播途径。当下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接通范围越来越广,为“微传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教育性和观赏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让人们在图文并茂中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传播途径。“微传播”主要传播碎片化的内容,满足了处于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群需要,人们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微信息,也恰恰是这种碎片化的、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抓住了用户需求,使人们在这种多维吸引中极大地增强了自我对于文化主体性与互动性的认知与感受。

“微传播”有助于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自信必然是以繁荣的文化事业与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没有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文化自信也会受到影响。借助于“微传播”平台传播我国文化,即是对于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更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不断发展的“微经济”也丰富了传播方式,为传播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过去的文化产业经济做一个比较的话,“微传播”作为一个涉及面更加广泛的社交媒介,打破了原本固有的局限性,不断促使其走向越发公开化与透明化的道路。具体来看,“微传播”下的文化产业是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而与此同时,此类文化产业正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发展新潮流,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国要想在全球的文化市场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全球的文化竞争力,借助“微传播”的力量已然是文化发展的必需手段之一。

“微传播”有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在“微传播”语境下文化接受在文化创造实践的展开和文化创造力的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借助“微传播”的手段可以充分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于我国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夯实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基石。另一方面,这种新兴传播方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经由其开放性、广泛性将世界连接在一起,能够以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真正实现多方互通。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理性地使用这种传播方式,本着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我国文化实力的初衷,推动我国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外,通过文化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往,可以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国国情,使我国的文化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中去,这样才可以加深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度,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全面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

“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自信建构的三重困境

“微用户”用“微”不知“微”。“微用户”在信息传播中阐述观点,进行信息交互的同时,也由于自身的媒介素养的欠缺导致用“微”不知“微”的状况时有出现,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不知何为“微”素养,传统媒体几乎没有使用的“门槛”,但对于当下的互联网、通信交流、以及对于多媒体电视的使用来说,都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二是不知“微”信息的真假性,换言之,因缺少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感知能力,用户传播信息的随意性较为突出,而这种虚假不实的消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困扰着媒体正常运转,甚至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三是不知“微”运用的界限所在,部分用户利用微媒体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对自己言论与行为不加以控制,为吸引眼球,刻意夸大传播消息,违反了网络言论规范。由于个体自身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在“微”传播语境下对于文化自信的实际践行。

“微信息”重“传”不重“整”。“微传播”中的微信息虽然具有小单位、碎片化与快速的传播特点,但也面临着由于自身特质而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微信息的传播可以说是信息的动态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无数个体的连缀串联和融合。信息接收者有时会按照主观目的和需求,从而造成对真相的歪曲或还原,造成信息传播实际目的的偏离。而又因“微媒体”最终运行端口只负责对某些信息进行数据上的分析,无法对用户的实际数据进行有序整合,部分用户会借此漏洞,无视道德失范风险,扰乱信息传播秩序。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微信息作为某一信息的局部碎片,天然带有高度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悄然引发着信息的失真性,导致社会公众所获得信息与事件的真实性有所偏差。但对于多数“微传播”平台来讲,其根本目的只在于通过这些信息传播赢得人们的关注度,获得实际效益,很多时候也并不会对这些信息资源做进一步的整合与筛选,这就从客观上阻碍了信息传播氛围的良好营造。

“微空间”疏“引”又轻“管”。微信息内容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涵盖内容多面,这也就难免使得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造成了用户个体价值观失序的现象,间接导致文化自信建构的外在环境逐步走向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微空间”中网民群体在对热点舆论事件的影响力和掌控力明显上升,在为普通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情绪释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话语平台的同时,使得国家难以像过往那样加强对言论的监管,同时也给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提供了温床。二是我国对于“微空间”法律制度建设并不健全。立法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其责任落实制度设置并不完善,缺乏一定的惩治力度;而网络监管技术滞后,又缺乏相应的安全扶持政策,在海量数据相互交融的背后又在考验着“微空间”各治理主体的信息防范技术与治理能力。如若不加以治理,长久以往,就会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长久有效的文化自信在此语境下的建构便也无从谈起。

“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自信建构的多种维度

弘扬主流文化,坚守核心价值观。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导的文化因子,其主要内涵包括以国家为重、舍小利求大利的爱国之心,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重的大局观,以及重视品德、人人好公的高尚道德追求等,诸如此类的优秀内涵是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也是我国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坚守来源。我国的历史跨度大,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积累了众多文化资源,由于部分文化表述含义抽象,无形中加大了传播的难度。而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终端的多样构成,得以助力“微传播”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寓教于乐,凭此可极大提高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度,更有助于增强我国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推进文化传播,占领文化高地。当代我国文化传播强调民族性,并且建立友好型和融合型的传播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内传播的过程中,积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传播对象,丰富传播内容,将其相互融合并落实到恰当的文化载体上,与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以此来加强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而对外,要努力建造全方位、多层次、有效果的现代化对外传播体系。首先是适时更新对外传播理念和传播技巧,对传统资源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现代阐释和发扬,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与魅力;其次要加强在传播内容上的设计,积极融入国外先进文化理念,丰富当代我国的传播内涵。在进行对外传播时要注重跨文化的传播困境,以采用适合的传播方式加大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度,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借助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由内而外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对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关于社会价值标准、社会理论制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成果与集中体现,唯有在文化传播中注重价值的充分利用,才可以维持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是,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影视传媒文化资源等,即便是同样的文化资源,如果存在形态、传播途径、价值实现方式不同,其传播范围和渗透力度也就会不同,进而影响其价值实现。“微传播”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存在形式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快捷的互动传播,日益增长的“微”经济形态无疑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加之微媒介下的使用用户众多,使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体更加大众化,人人都是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利用者,这就为文化资源的整合注入了强有力的活性因子,为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支撑。

“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自信建构的战略路径

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微用户”个体的文化素养。“微用户”个体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要通过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互配合而得以实现。在社会教育中,要促进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的联系。其一,政府作为维护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制定规范来制约不当的传播行为,以营造一个健康的传播环境,并且促使人们做到懂法,守法。其二,加大对于相关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来鼓励各媒体机构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方式努力培养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的公务人员。相关社会组织能够通过相应的学术研究,探索传播对象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塑造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以此来带动不同媒体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此外,对于“微用户”使用个体而言,要做到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理性交往能力。其三,要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有效利用微传播平台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旨在让“微用户”个体自觉成为“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推动器。

着重文化整合,创新文化发展。“微传播”语境下文化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偏重于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上,要想借助文化资源的共享实现均衡化发展,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强调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主体的相互合作。第一,要由政府主导,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完善监管、权力下放等制度的建设,建立各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来调动公共文化机构参与的积极性。第二,鉴于文化在虚拟空间的“微传播”与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与构建机制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也要处理好因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乡镇以及偏远地区要着重改进管理,加大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支持来加强薄弱机构的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第三,在做到对于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还要利用云计算以及多网融合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不仅要做到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即通过数字化形态等技术支撑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作新的展现,还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既要体现出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换言之,就是要在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对于外来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实现文化的双向交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营造良好的“微传播”环境,引导文化传播新方向。营造良好的“微传播”环境,除了有法律制度的外在保障外,还需增强国家对国内舆论走向的监督管理,巩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防范国外不良意识形态的入侵。在进行国内舆论的监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体系实现精准引导,这样可以在舆论事件发起阶段就开始介入,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对网络舆论传播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规避。二是侧重于正能量信息向度的宣传与弘扬,与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紧密相结合,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三是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中介或是过滤的作用,对其而言要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微空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正确的言行主动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四是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一个传播内容优良、健康、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在对外传播中塑造好中国形象,在世界中传递中国观点。加强议程设置,增进社会共识,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

②张显龙:《互联网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中国信息安全》,2014年第6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语境   传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