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和合交感联通论:中华传统哲学思维与人工智能

【摘要】大智能时代深刻激荡着人们固有的理论思维的价值观、世界观、认知观、伦理观、审美观、科技观、军事观等。在此大势下,唯有交感联通以回应大智能时代何以成为可能,其根据何在,交感联通的方式是什么。万物交感联通,万物智能交感,交感联通的价值: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和则交感,联通致祥;天地交感,联通志同;善恶之理,应变感通;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人类无一例外地在交感联通中生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被置于交感联通的大网络结构中。结构犹如一张大网,是各个互相交感联通的关系和方式。网上的交叉点、纽结点犹如人类生活的各种各类活动之点,都依附于网上,而不能独存。从和合哲学思维而言,在宇宙、社会、人生整体形相、无形相的逻辑结构中,有一个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的概念、范畴,在人工智能的大我网络结构中,便是交感联通概念、范畴,它把千千万万各交叉点、纽结点交感联通起来,而形成一张大网络,无它就结构不成。交感联通的价值智能特现于各个领域,其思维模式类型是其新发明、新创造。跨界交感,万物联通,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交叉学科;联网方式,各链融合,即互联网生活模式;人机和处,互发互创,人类以交感联通的形式、方法让机器人学会使用互联网;交感联通的未来场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天下的新世界。

【关键词】交感联通 和合 网络结构 人机和处 未来场景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0.003

 

“物不独立必有对,对不分治必交焉,而文生矣。”[1]天地万物没有单独存在的,不独立必有与之相对待的存在,相对待不相分而合,必通过相互交通、交流、交好,而产生美丽斑斓的文彩。当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智能时代,从有人进入无人的时代,它毫不留情地深深改变着当今现实生活世界的定义,人类的一切生活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学术活动,都需要重新规定;它掀起前所未有的思想巨浪,深刻激荡着人们固有的理论思维理念,如价值观、世界观、认知观、伦理观、审美观、科技观、军事观。人类严峻地面临着世界变故如斯,“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的挑战,天地间一切错综复杂的事事物物,不对待、不差分、不殊异,以至不对立、不矛盾、不冲突是不存在的。在这种大势下,唯有交感发挥其无限的能量,冲突交感而融合,再冲突再交感而再融合,由交感和合而联通,以回应大智能时代何以成为可能,其根据何在,联通的方式是什么。

交感化生万物

鉴于这种情势,人们不得不凭借哲学的思维来寻求、追问如何、怎样打造、构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它们之间又如何、怎样联系、沟通在一起。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不想到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交感,由交感而联通。

何谓交感?交而感,感而交。何谓交?何谓感?交见于董作宾编《殷墟文字甲编》96.806,亦见于金文和江陵楚简。《说文》:“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交胫,指脚胫相交,抽象为交叉的意思。《广韵·肴韵》:“交,领也。”指衣服的衣领,抓住衣领,整件衣服便被完整地提起来了,这便是提纲挈领。

交的内涵意义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

交叉与交错。天地间万事万物都相互交叉交错而存在。交叉,《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2]《毛传》:“交韔,交二弓于韔中也。”朱熹注:“交韔,交二弓于韔中,谓颠倒安置之,必二弓,以备坏也。”韔是古代装弓的袋子,是用虎皮做的,二弓颠倒交叉在一起。交错,《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3]少长相互劝酒,而交错往来。这些生活实践中的交叉交错现象,是平常的、普遍的。无论是交叉,还是交错,都有结合点、融合点,即交叉点、交错点,这便有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作为交叉、交错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就以机器人而言,其本身就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交错合作的成果。未来的机器人会应用一些全新的概念、感知科学、新材料,构成新的交叉点、交错点,机器人就会变得更智能、更聪明。

交结与交接。天地万物都是交相连结、交相往来,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描述“小国寡民”的国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既然在这个国家里,百姓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不可不互相交往,即使与邻国交往较少,但在其自己国家里,家庭间不能没有交往,老子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是其从清静无为思想为主旨的意义上说的。交结,《文选》载何晏《景福殿赋》:“櫼栌各落以相承,栾(乐)栱夭蟜而交结。”景福殿的斗拱错落各各相承接,柱上的曲木夭蟜而互相连接,构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艺术杰作。交接,《礼记·乐记》:“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5]大射乡饮酒,为正式、正当的相互交往。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即成年,女许嫁而笄,便可以正式交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就是交结、交接频繁、再频繁的时代。在全球间、太空间,人们通过电脑、手机便可以交相连结,信息、物件、情感都能交接而往来。世界就在我的手机中,太空就在我的电脑中,人类把以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交际与交通。人物之间唯有往来接触,才能构成社会,唯有互相往来接触,才能互相通达。“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6]万章问与人往来接触的时候,应当如何存心?孟子说,应该存心恭敬。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相交际之间,彼此存心恭敬,便能和洽。《乐府诗集·唐祭太社乐章·肃和》:“九城底平,两仪交际。”阴阳两仪和谐协调,就可彼此互相通达。《管子》载:“山川涸落,天气上,地气下,万物交通。”[7]春三月的时候,天气下行,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万物互相通达。万物通达才能发育繁荣,若万物堵塞不通(堵死),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会枯萎(死亡)。如人的身体血脉堵死,人就会死一样。在大智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其内其外,在交际中若不通,就会造成巨大危机,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制度等各领域产生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害。因此,交际交通在大智能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交和与交泰。交的智能价值呈现于,天地、男女、上下、君臣、臣民、阴阳之间有差分、矛盾,甚至冲突,通过交,交流、交和、交接、对话、谈判,差分、矛盾、冲突、误解、误判、怀疑、猜忌得以消除,了解、理解、谅解和信任得以增强,从而达到交和的境界。《孙兵·军争篇》载:“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杜牧注曰:“《周礼》以旌为左右和门。”郑司农曰:“军门曰和,今谓之壘门,立两旌旗表之,以叙和出入,明次第也。”“交者,言与敌人对壘而舍,和门相交对也。”[8]军门为和门,“士众交杂和合,而止于军中,趋利而动”。两军交对而止,至于交和,兵家的难事。《战国策·齐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当为齐宣王)使章子(匡章)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9]齐国侦探数次向齐宣王报告章子投降秦军,甚至有官员向齐宣王建议派军去攻打章子的叛军。齐宣王了解信任章子,而没有听侦探和官员的意见,君臣和合,消除误导。最后报告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交和不仅在军争、君臣之间彰显其价值,而且能促成万物的发育成长。《文选》载张平子(衡)《东京赋》:“阴阳交和,庶物时育。”阴阳相对差分、冲突,通过交和,万物适时繁殖。交泰,天地乾坤阴阳之气相交而融突和合,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泰卦·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荀爽注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10]乾坤天地二气相交通而不闭塞,以成时运亨通,国运通泰。“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民无奸匿,机衡不倾,德气流布而颂声作也。”[11]天地交泰,成为中华民族古代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如北京故宫中轴的六大宫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气上升,坤气下降,乾坤相交,以彰显民无奸恶,国政不倾,德气流布,天下和平。当今大智能时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和福祉,但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祈求天下交和与交泰。

交亲与交颈。天地之间,人物互相联系而不可分,犹两颈相依而不离,互相亲近而密切。荀子说:“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杨倞注:“小心,而志不可夺。亲谓仁恩,比谓暱狎。”[12]君子小心慎独,但绝不屈服于胁迫,畏惧患难决不回避为正义而死,欲求利益,但决不做不应该做的事。互相亲密而不结党营私,辩论言辞而不追求华丽的文辞。君子交亲以符合伦理道德为标准。交颈,庄子以马的交颈相依,以显亲密。他说:“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13]成玄英疏:“夫物之喜怒,禀自天然,率性而动,非有矫伪。故喜则交颈而摩顺,怒则分背而踶蹈。”[14]靡与摩通,有相顺的意思。人物的喜怒,是率性自然,而非故意作伪。交颈相依亲密,后人用以比喻夫妇之间亲密的关系。在当今大智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之间,以及其与人之间已密不可分,亲切无间,它把全球的人、物、资源、信息,以及家、国、教派、意识形态超越式地统统整合起来,以互相亲近亲密的形式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交好与交心。交颈相依,相互友好亲善。《周礼》载:“使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郑玄注:“有欲相与修好者则为和合之。……通事,谓朝觐聘问也。”陆德明释:“下有结其交好为朝聘,则此好谓使为昏姻之好也。是以郑云‘有欲修好者,则和合之’。言邦国通事,是两国交通之事,唯有君臣朝觐聘问之事,结使交好。”[15]友好、交好而能和合,一定的差分、误解、分歧、猜忌得以化解,获致认同,取得和合,朝觐聘问是很庄严之事,若不交好和合,难以施行。唯有交好、和合、亲善,才能交心。交心,孔尚任在《桃花扇·访翠》中说:“你们一对儿,吃个交心酒何如?”能吃交心酒,就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彼此的思想感情境界达到一致的程度。在心意相通的状态下,思想情感便进入“情穷造化理,当贯天人际”,与大智能时代变化的妙理进行交好、交心的联通体认,实现无中生有的奇思妙想式的创新。大智能时代,就是无中生有的奇思妙想的大好时代。

交的智能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全面性、整体性,它涉及全球、太空,无所不在,无处不用,成为新的公用产品,《玉篇·交部》:“交,共也。”全人类共享。

交感的“感”,其智能价值功能与“交”相似,却有独特性、特异性。感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不断丰富鲜活地表现出来。

感不见于甲骨文,而见于“邵宫盉”。《说文》:“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假如说,交的侧重在连接、交通,那么,感的侧重在感应、感化,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感触与感受。主体与客体接触而引起感觉或感情,人在与外在环境事物的感触中而受到影响。《庄子》:“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成玄英疏:“感,触也。”[16]有一天庄子游于栗园蔺篱之中,有一只翅长七尺、眼圆一寸的异常的鹊,从南方飞来,突然触着庄子的额头。《颜氏家训》载:“《礼》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见闻引起目与心的惊惧,是因为感触到苦难者而产生同情心,怆然泪下。感受,《黄帝内经》载:“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17]人是感受胜气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重复感受邪气,其病就危险了。《红楼梦》载:“贾母欠安,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和着一点儿,就好了。’”[18]中医指外感受风寒所致。感触和感受都是主体人的身心受到外在客体事物的变化而发生的事件或体验。在大智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使人类感触和感受前所未有的身心的巨大压力,主体不得不接纳其感触和感受,且随其深度学习而改变自己的身心生活方式、行为活动。

感应与感通。天下人与物都处在互相感动影响,由感而动,便由此感而通达于彼,使人物彼此均处在互相关联的网络之中。《周易》载:“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蜀才注:“柔上而刚下,二气交感以相与也。”李道平疏:“阴阳二气,交而成咸,故感应以相与。”[19]《咸卦》为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泽,山气下,泽气上,二气相通而相感应。《汉书·礼乐志》载:“《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20]击石拊石的乐声,百兽随着乐声起舞,鸟兽闻乐声而有感应,而况且人与鬼神呢!所以乐能感应天地,通神明,安万民,闻声而德和。朱熹认为,感应是事物普遍现象,“问天下只有个感应。曰:‘事事物物,皆有感应,寤寐、语默、动静亦然。譬如气聚则风起,风止则气复聚。’”[21]感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们生活起居等活动中都存在。所以,“明道言:‘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盖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22]。阴阳、万物、情伪、事为等变化、生成、相通、终始等,都是一感一应,没有感而不应、应而不感的,循环不已。朱熹进而分析,感应有两种意义和两种形式,就两义而言,“感应二字有二义:以感对应而言,则彼感而此应;专于感而言,则感又兼应意,如感恩感德之类”[23]。一是以感与应相对讲,彼感此应;二是单以感讲,感兼应的意义。就感的两种形式来说,“问:‘感,只是内感?’曰:‘物固有自内感者,然亦不专是内感,固有自外感者。’”[24]朱熹解释说,所谓内感,譬如一动一静,一往一来,这是一物先后自己相感应。又如人语极须默,默极须语,此就是内感。假如人自外来唤自家,只能叫作外感。感于内自是内,感于外自是外。感应的形式、方式有内外之分。感应虽分内外,但“大抵不可以在内者为是,而在外者为非,只得随理顺应”[25]。感应与不感应随理而定顺应与否,这是朱熹依据程颢的《定性书》而言的。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自私空虚不肯应物,便不能顺应,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视阈来审视感应与不感应。如果这样来观,感应的普遍性、自然性就被局限了,否定了。

凡人物之间,普遍存在感应,此感而彼应,便能此有所感而通于彼,彼此贯通而无碍。《周易·系辞上》载:“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26]虞翻注曰:“感,动也,以阳变阴,通天下之故。”[27]感应则变,变则通,通则天下。周敦颐《通书》载:“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28]朱熹解释说:“通,则直达末梢皆是通也。如推其极,到‘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亦只是通也。”[29]神指造化而言,即忽然在这里,忽然在那里;指人而言,知觉便是神,触其手则手知痛,便是神。神应故妙,神妙莫测,这是感通的特性和功能。

感奋与感慕。人物受刺激、鼓励、感动而振奋精神,由振奋而感动产生爱慕。《新唐书》载:朱忠亮“吏白耄卒不任战者可罢,答曰:‘古于老马不弃,况战士乎?’闻者莫不感奋。”[30]表示对老战士的爱护之情,而使听到这种充满爱心的话的战士,精神振奋,士气高涨。感慕,爱护人民,必得人民爱慕。三国吴陆逊派将攻石阳,破石阳后,“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邻境怀之……”[31]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救济无食衣人民和归附者,深得人民爱戴和爱慕,因此江夏、弋阳将来归附。陆逊63岁时,倾财帛,“家无余财”,周赡经恤。陆逊认为国家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民贫国强是没有的。

感激与感戴。人心感动而激发,由感动激发而生爱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而感动,激发他出山助刘备打天下。“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2]《三国演义》第37回,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顾诸葛亮草庐有详尽、生动的描写,徐庶去时,推荐诸葛亮,又经司马徽的称赞,刘备决定礼贤下士,去拜谒诸葛亮,二次不见,第三次去拜谒,诸葛亮高卧不起,刘备拱立阶下一个多时辰。他们相见,诸葛亮精准地分析当时形势,指出以益州为根据地,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的战略。并提出如何在三国中联吴抗操(魏),如何做到游刃有余。这对于当代大国间关系如何处理有一定启迪意义。刘备的虔诚和恭敬,终于感激了诸葛亮,而成一代的伟人。感戴,感激爱戴。《三国志》载,朱桓“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33]。朱桓救荒救难,医民疫疠,而得人民的爱戴。朱桓爱兼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吏士男女,无不感慕感戴。

感心与感悦。感动人心、物心,而获人物的愉悦、快乐。《周易》载:“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虞翻注:“乾为圣人,初四易位,成既济,坎为心、为平,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34]咸卦为艮下兑上,初四易位为坎上。李道平疏:“坎亟心为心,体兑为和,坎水为平,乾五下感坤众,故曰圣人感人心。”[35]圣人教化感动人心向善,保合太和,天下和平。天下和平,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心里愉悦,《后汉书》载:赤眉军队进入长安城,“百姓不知所归。闻禹(邓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辙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36]。在西汉末年,战争动乱的年代,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加以乱军残杀人民,苦难深重,邓禹治军有纪,而不残暴,受到人民的欢迎,对来降者和人民都给以安抚,童幼父老都很感动,而心悦诚服。人民感悦,是为得民心,得民心者胜,所以邓禹战无不胜,名镇关西。

感化与感悟。圣人感人心,是圣人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尊德性的言行劝导教化人,使人感动而转化,改过迁善,这种感化的过程,也是人有所感动而觉悟的过程。《后汉书》载:“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陈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禅於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宝而去。”[37]陈禅以道义感化单于,化干戈为玉帛,转战争为和平,人民得以安居,避免一次生命财产的涂炭。感悟。单于之所以被感化,一方面是由于陈禅以道义感化说服单于;另一方面是单于听了陈禅所说的道义后,自己有所感悟,而诚服。《史记·晏婴传》载:越石父贤,被绳索所捆绑着。晏子到晋国的中牟,看见石父被绳索捆绑着,晏子问他为什么?石父说:为免于饥寒交迫,为人臣仆。晏子解其绳索,赎而归。石父说:“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以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38]感悟也作感寤。晏仲平对石父被绳索所绑有所体悟,解其索,赎而归。越石父认为,君子诎于不知他,而相信知道他的人,你晏子既然知我,就应该以礼待我,如果不以礼待我,我不如在缧绁之中,于是晏子待石父为上宾。《汉书·刘向传》载:元帝初即位,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外戚放纵,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人商议欲罢退这些宦官和外戚,但商议被泄,弘恭等秘密地告刘向等罪状,结果周堪、刘向下狱,萧望之免官。“其春地震,夏,客星见昴、卷舌间。上感悟,下诏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秋,征堪、向,欲以为谏大夫,恭、显、白皆为中郎。”[39]元帝觉悟到萧、堪、向为恭、显等诬告,遂重新征用他们。后弘恭、石显又诬告刘向等奸诈不道,刘向坐免为庶人,萧望之自杀,可见刘向的仕途并不顺当。[40]

交与感的价值智能,普遍贯通于内外、纵横之间,内而男女、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上下、君臣、臣民之间,外而天地、万物、禽兽,纵而源流、形而上形而下、千百年之上与千百年之后,横而阴阳、体用、道德,等等,结构成蜘蛛网式网络。在此网络中,交感亦成为密不可分的一词,而彰显其特有内涵价值。交感见于蜀才、周敦颐、朱熹、张栻诸多人的哲学思想之中,交感的特有的内涵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彰显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的,人物是如何产生的?在古代中西哲学家对此问题都作出自己的回答,西方人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都认为存在就是“一”,追求天地万物的第一性,认为万物是由单一的、唯一的本体派生的,犹于上帝造万物。中华民族先圣先哲的哲学理论思维与西方殊异,主张“和实生物”。如何、怎样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下》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虞翻注曰:“天地交,万物通,故化醇。艮为男,兑为女,故男女构精。乾为精,损反成益,万物出震,故万物化生也。”[41]天地阴阳絪缊交密和男女交媾而化生万物。后来蜀才、周敦颐诸人运用交感范畴,来诠释天地万物的化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42]二指阴阳,五即五行,无极与阴阳五行妙合无间,凝聚成形,为男为女。朱熹注曰:“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焉。”[43]人物之生有两种形式,一是气化,二是形化。气化,朱熹解释说:“气化是当初一个人无种,后自生出来底。”这个人种如何自生出来?他认为:“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足气蒸结成两个人,后方生许多物事,所以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方说化生万物。”[44]这个人种从哪里来的?若承认这个人种由一个第一性本体派生的,就落入上帝造万物和亚当夏娃的圈套。朱熹却作了智慧卓越、又于日常生活中可见可知的回答:“那两个人,便似而今人身上虱,自然变化出来。”[45]在古代农村中穷苦人家,身上长虱,并不罕见,一般都认为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并不存在主宰者、派生者。所谓形化,陈埴说:“形化谓既有种类之后,以牝牡之形合而生,皆兼人物言之。”[46]形化是指有了人种之后,人与物的雄雌结合而产生万物。朱熹的学生兼女婿黄榦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如《易》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47]天地、男女即阴阳二气,妙合而凝;阴阳与五行,“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48]。阴阳五行都是差分、矛盾,甚至冲突的形相、无形相。(由)冲突QQ图片20180725154851融合QQ图片20180725154925和合(产生人与万物)。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从源头上,在回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人与万物是如何派生的。认为由多元差分、矛盾、冲突的形相、无形相,通过交感而妙合、融合而产生人与万物,而与西方由一元的本体或上帝派生人与物,大异旨趣。由中华民族和合而生物,从而生发出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包容性、博大性、和合性,不像西方一元所形成的独裁性、狭隘性、斗争性、先在性。

和则交感,和气致祥。天地之间,人与万物各个千差万别,无论是性质、气禀,还是高下长短,都千变万化,唯有和,才能产生交感的效应。朱熹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各有定所,此未有物相感也,和则交感,而万物育矣。”[49]人与物各有其个性、特殊性,因而每个人与万物各个差分有别,这人与物是这人与物,那人与物是那人与物,并各有其一定位置和功能,在这种状态下并未产生互相交感,唯有在和的状态、环境下,才能产生交感。当然,斗争、战争也是一种极端交感形式,但是不能生育、发育万物,而是破坏、损害、杀戮人与万物,只有和则交感,产生、发育万物和人类。刘向认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50]如果贤不肖混淆,邪正杂糅,便会“感移心意,不可胜载”。“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51]和则交感,万物和于野则发育繁荣。若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水、旱、饥、蝝、螽、螟、蜂舞并起,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52]。战争、动乱、天灾、人祸并至,万物不能发育,弑君亡国不断,这是“天应报于上”。武王、周公之时,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四方皆以和来,“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釐麰,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53]。和能感应人的心意,万物生长,而且能感动天,以降福祥。

天地上下,物通志同。交感何以能化生万物,何以万物化育?因为交感促使天地万物沟通,其智慧能使上下交感而志向相同。《泰卦·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何妥注:“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54]《泰卦》乾下坤上,乾(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感、交通而生万物;反之,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不能交感,万物不能得生。《否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55]不交感、交通就不能化生万物。“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何妥注:“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民也。天地以气通,君臣以志同也。”[56]上下、君臣交感、交通,意志相同,便可济养万民,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若上下不交感、交通,人志不同,必导致民心离散,国家动乱,以致亡国。《否卦·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李道平疏:“志为气帅,民为邦本。泰交故民志同,而本以固。否则上下不交,而人志不同,必致民心离散,而邦国扰乱,故曰无邦。”[57]无邦,即亡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交感、交通犹为肯定。“天地交,泰。”荀爽注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坤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58]乾坤之气,一降一升,天地二气相交感、交通,所以通泰。《否卦·象传》:“天地不交,否。”李道平疏曰:“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阳性本升,今又在上,故云天气上升而不下降,阴性本降,今又在下,故云地气沈下又不上升,二气相隔,其象为否。否者,闭塞不通也。”[59]闭塞不通,而不能相交感、交通。这就有违《周易·序卦传》“泰者,通也”的宗旨。交泰是天地之气交感、交通而融合,国泰民安,万物生养,人物大通,生生不息。

善恶之理,应变感通。五性之德,善恶万事的分象,为天下感动的结果,所以纷纶交错。朱熹注周敦颐《太极图说》曰:“五性,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60]由于气质不齐,德性庞杂,所以纷纶感动交错,而能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中便是仁和感。阳为刚为仁,物之始;阴为柔为义,物之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61]朱熹注曰:“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之所禀,犹得其秀,放其心为最灵……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62]人物之诞生,是由于太极之道,二气五行的气质交运、交感,人得其精华,所以人心最有聪明智慧。人的形神生发于阴阳之气,仁义礼智信的德性,感外物而动,而有善恶。又由于五性的分殊,而散为万事,万物化生。所生人物,有薄厚,有善恶,这是造化的差分。“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然继之者善,自其阴阳变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禀受而言也。阴阳变化,流行而未始有穷。”[63]阴阳变化,错综交罗,应变感通,莫不所当。

交感本身就是地球、太空的人与物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中交叉感应,错综交感,天地交通,上下志同,善恶应变,和会感通,万物化育,揭示了大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之间的奥妙。人物顺之而盛,逆之则衰,迎之而兴,拒之而亡,大势所趋,无可逃避。

万物联通一体

交感的关节点是联通,其目标是联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都为联,联而求通,联而不通,就失去其功能、智能和效用,不通或由于内部的故障,或由于外部的攻击,就会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军事、外交等造成巨大的损失,使整个系统陷入瘫痪,不能运作。因而交感要联通,联通要交感,构成交感联通体系。

何谓联通?何谓联?何谓通?联,不见于甲骨金文,《说文》:“联,连也。从耳,耳联于颊也;从絲,絲连不绝也。”林义光《文源》:“按:从耳,其连于颊之意不显,凡器物如鼎爵盘壶之属多有耳,欲联缀之,则以绳贯其耳,故从絲,从耳。”段玉裁《说文解字》:“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联连相通。

联的意蕴和价值,在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丰厚,也越来越重要。

联缀与联绵。全球在大智能时代,一切人与物都联结在一起而不绝,在这个网络中,千丝万缕,有一根丝断了,便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联缀,《周礼》载:“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64]以九种方式、方法得民心,维系国家,不使分裂。郑玄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系,联缀也。”[65]贾公彦疏:“释(陆德明《释文》)曰:“言邦国即据诸侯及万民而言,谓王者於邦国之中立法,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有九事,故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也。”[66]为使诸侯国与万民连聚、联集在一起而不离散,使国家的统一得到维护,可从九个方面进行。从治国理政层面说,有牧、长、师、儒、宗、主、吏、友、薮;从利民得民层面说,有地、贵、贤、道、族、利、治、任、富等。若实在得以实施,便可以把国家联缀在一起。联绵,互相联结不断,白居易《长庆集·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诗云:“宦情牢落年将暮,病假联绵日渐深。”病假相连不绝,绵绵连连,延续不断。

联袂与联珠。互相携手并肩,手拉着手,犹如珍珠连串而不分不断。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云:“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67]崔策字子符。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联亦连也,谓相续不断也。”连袂即联袂。柳宗元与崔策手携着手渡过危桥,弯曲盘旋走出树林。联珠。《全唐诗》四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缀指用针线将其连起来,这里是比喻白居易诗的联缀之美,犹如白玉和珍珠那样光彩夺目,精美璀璨。在当今大智能的时代,人与机器人应携手并肩共创共建,而不是互为对手、仇敌。若将其视为抢了白领、蓝领的饭碗,这是一种悲观的、片面的看法,应该是互相促进,两者如并列的美玉,犹如联璧,《昭明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日月联璧,赞亹亹之弘致;云飞电薄,显棣华之微旨。”犹日月一样两者可相媲美,或两者俱美。

联联与联翩。接连不断,前后相续。韩愈诗曰:“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间,各有藤绕之,上各相鉤联,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68]楸或作树,庭院中有树五株,每株树都有藤绕着,上面藤与树枝互相鉤联,早晨的露水在光秃秃的树叶上,犹如明珠一样接联不断。联联又作连连。《诗经》载:“执訉连连,攸馘安安。”[69]天命文王伐崇,信息连续不断传来,文王不轻易使暴,以割耳朵来祭天神、马神。联翩,形容鸟飞的形状,连续不断,前后相接,犹如雁飞的情况。《昭明文选》晋陆士衡(机)《文赋》:“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又作连翩,《文选》三国曹子建(植)《名都赋》:“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瑞。”前后相接击革制成的皮球,其捷速和灵巧变化万端。当今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其敏捷速度乃是古代所不可想象的。当然,曹植虽聪明智慧,但亦连他们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今天却变成现实。

联句与联宗。诗人赋诗时,各人作一句或几句,合而成篇,称为联句,或同姓不同宗的人,联合为一族,称为联宗,都有联合、结合的意蕴。刘勰《文心雕龙》:“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70]杨明照著《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中作“孝武爱文,柏梁列韵”。其按引王僧孺《谢齐竟陵王使撰众书启》:“柏梁初构,首属骖驾之辞。”并注:“宋武帝有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柏梁体诗,梁武帝有清暑殿联句效柏梁体诗。”[71]联句早已见于“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座”[72]。联宗,张尔岐在《蒿庵间话》中载:“近俗喜联宗,凡同姓者,势可藉,利可资,无不兄弟叔侄者矣。此风大盛于唐,其时重旧姓,故竞相依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宗风、宗训、家风、家训,这种联宗,起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效果。互联网、物联网将不同人、民族、国家、宗教联在一起,成为一个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的智能价值具有极广的适应性、普遍性、实用性,它包罗各个层面,互联网、物联网,都依赖于联,而构成网,无联就无网,有联才有网。

联通的“通”的价值,其智能的效能与“联”相似而稍异,然两者结合,更增强联的功能,通也由于联而更加发挥其价值效能。

通见于《殷墟粹编》1192、《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3136,亦见于金文《九年卫鼎》和《颂鼎》等。《说文》:“通,达也。从辵,甬声。”甲骨文或从“用”。

通道与通正。开通道路,顺畅到达预定目标或目的地,以及普遍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尚书》载:“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孔颖达疏曰:“《正义》曰:惟武王既克商,华夏既定,遂开通道路于九夷八蛮,于是有西戎旅国致贡其大犬名獒。”[73]开通至九夷八蛮的道路。《汉书·陈汤传》载:“使汤块然被冤拘囚,不能自明,卒以无罪,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今威名折衡之臣旋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74]陈汤平边有功,雪汉累年之耻,讨绝域难制的郅支单于,元帝下明诏宣著其功,然丞相匡衡当道,排妒陈汤,使陈汤蒙冤被囚,流放到西域通道的敦煌。古时通道不仅指道路之通,而且指国家普遍通行和遵守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臣闻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75]五伦之交,便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知、仁、勇三达德,为天下的通道。通正,《尔雅》载:“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郭璞注:“通,平畅也。”邢昺疏:“释曰: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云‘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76]春发夏长,秋收冬安,天下太平,四气和畅,和风通正,万物联通,万智通正。

通商与通财。进行贸易,货物联通、流通,共享财货,扶贫救急。《春秋左传》载:“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孔颖达疏:“正义曰:务材,务在植材用也;训农,训民劝农业也;通商,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惠工、加恩惠于百工,赏其利器用也;敬教,敬民五教也;劝学,劝民学问也;授方,授民以事,皆有方法也;任能,其所委任,信能用人也。”[77]打通商品贩运的道路,使货利互相往来。今物联网就是要联通货利往来,外贸的口岸为通商口岸。通财,通财与通商有相通的功能,使财货流通。《周礼》载:“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郑玄注:“移民,就贱救困也,通财,补不足也,纠守,卫盗贼也,缓刑,舒民心也。”[78]移民穷困,通财是将财物、财货补给缺少的人,使其能生活下去,这也是财货流通的一种方式。当今则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来扶贫脱困,使其富裕起来。

通事与通融。国际各种事务往来,若能互相通融,给予互相往来之事以方便,便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若互相限制、制裁,搞单边主义,就会阻碍世界事务的发展。《周礼》载:“使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贾公彦疏曰:“释曰:言邦国通事,是两国交通之事,惟有君臣朝觐聘问之事,结使交好……《易》云: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也。”[79]西周时,传说诸侯八百,也可以说是一个国际社会。使诸侯国之间互相友好、和谐。郑玄注:“有欲相与修好者,则为和合之。”[80]万民喜悦,和合交好,各国之间事务往来,双方、各方都能通融,给予对方以方便,事务往来成功率就提高。通融,王安石认为,自古国马盛衰,皆以得人失人有关,他推荐薛向管理养马之职。“今薛向既掌解盐,又领陕西财赋,则通融变转,于事为便。”[81]今买马的钱出于解池盐利三司所支的银、绸、绢等,又令陕西转运司兑换为钱,现在薛向既掌管解盐,又领陕西财赋,再对陕西马的事务详悉,由薛向通融变转,是最方便、合适的。在全球化、大智能时代,各国、各事业、企业之间通事、通融是必然的趋势,否则就会受阻,有害各方利益,而不能共赢。

通才与通士。博学多识,才能出众,通达事理,德才兼备。《后汉书·韦彪传》载:韦彪好学冾闻,雅称儒宗。他上疏曰:“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82]他认为应任用公平、正直、才能、学识都优的人为谏议,这样才能有补益于国家。他不赞成置官选职,不必以才。譬如尚书之职,为国家的枢要,若从郎官超升之位,虽然郎官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类无大能,应慎重任用。通士,荀子说:“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83]所谓通士,是指能尊君爱民,能应对物情的变化,能治理事件的终始,通达事理。在大智能时代,亟需通才、通士的人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竞争,智能机器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通才、通士,谁就处在优势地位,谁就独占鳌头。

通化与通礼。通导教化,使人遵守通行仪礼。《魏书》载:普泰中(531~532)诏录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永熙二年(533)祖莹奏表:“夫乐所以乘灵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风声,丝竹申其歌咏。”[84]乐舞金石丝竹,各有其独特功能和价值,奉神育民之理,经千载而不昧,所以有黄帝作《咸池》之乐,颛顼有《承云》之舞,尧舜禹汤周、秦汉、魏晋都有所作,乐能开启心灵,启迪性情,开导教化。乐管乎人心。荀子《乐论》讲:“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85]这就是乐的乘灵通化的功效。通过乐陶冶性情和道德品节,便自然而然遵守礼仪规范。通礼,《汉书》载:宣帝下诏:“盖闻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也。”[86]宣帝十有余年没有亲自祭祀天地的礼仪,很为恐惧,现尊亲自奉祀天地山川的通礼,为百姓求嘉气,以获年成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后到河东祭祀后土,诏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于是五岳、四渎都有常礼。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作为古今的通礼,应该继承,这不仅是对人、他者的尊重、敬爱,而且要仁民爱物,爱护尊重天地山川自然。

通论与通幽。议论通达、通晓,能贯通诸经的论述,或通晓幽冥的道理。通论,《后汉书》载:“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87]讲习圣哲的通论,心里郁结瞀乱,经日夜的思考,终于心里洞悉郁结。通论即对经书精通其旨意,沛献王辅为汉光帝皇帝十一子之一,《后汉书》载:“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在国谨节,终始如一,称为贤王。”[88]沛献王辅喜好经书,对易理及儒家著作有深入的研究。他对五经的要旨有精到的论述,也可称其为通儒,譬犹杜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冾多闻,时称通儒”[89]。通幽,沛献王辅善说图谶,也能通幽冥之理。《三国志·管辂传》载:清河王经去官还家,遇一怪事,请管辂卜卦,卦吉,迁官微江夏太守。注引《辂别传》:“经每论辂,以为得龙云之精,能养和通幽者,非徒合会之才也。”[90]管辂为何晏所请,共论《易》九事,九事皆明,何晏说:“君论阴阳,此世无双。”[91]管辂能精通隐蔽深奥的道理。在大智能时代,各领域都有诸多隐蔽深奥的道理需要研究探索和发现。

通议与通体。通过互相交流、对话、议论,而取得共识,融为一体、一致。《后汉书》载:当时谷贵,县官经常不够开支,尚书张林建议实行武帝时的均输法,“于是诏诸尚书通议,晖奏据林言不可施行,事遂寝”[92]。后又有人建议施行张林之法,朱晖又上奏。“今均输之法,与贾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诚非明主所当宜行。”[93]晖等皆自系狱。这种通议只是形式,并不被君主采纳,取得一致意见。通体,是指通过共同议论,取得共识,而合为一体。《淮南鸿烈》载:“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一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94]其言行循礼顺情,心事不伪不饰。天覆地载,四时风雨,不失不降;日月五星,扬光循轨。天地,阴阳,四时,日月,雌雄,通体同精,和同和适,融突为一体。《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事梁孝王,梁孝王卒,回家,贫而无自业,他常来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友好。是时卓王孙家很富有,召集贵客百数人,临邛令亲自去请司马相如。“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司马贞《索隐》引琴诗曰:“凤兮凤兮从皇栖,得托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必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95]通体也作通意。交情通体和谐,卓文君心悦而好之,夜奔司马相如,相如家贫,空无资储,唯有四壁而已。这便是《周易·系辞传》讲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与《老子》讲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通体和合[96]。

万物联通,万物智能。联通世界,联通太空,无处不联通,无物不联通,联通横扫一切领域,其势不可阻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其核心价值和意义在于联通。无联通而阻塞,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就失去其效用、功能、智能价值和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协和万邦”“大同世界”“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一家”“天下和合,共为一家”等,都深刻地蕴含着联通的思想。朱熹主张天地万物与人类亦是联通的。他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万物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97]他这里所说的“吾”,是指人类,非指其个人。其天地万物已包括太空世界,可谓效验到万物联通,万物智慧与人类的心气联通。人类为天地立心、立气,人类的心正、气顺,天地万物亦心正、气顺。这种联通是深度的、整体的、心气的。

《周易·系辞传》认为,从皇帝、尧舜以来,就重视变通、联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陆绩注曰:“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地终始,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98]穷则思变,中国“文革”后,一穷二白,变“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国内外往来不穷,“往来不穷谓之通”,通其变而富而强,才能久久屹立于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新世界。

变通、联通,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智能时代,一切都在瞬息万变,其变之速超乎人的想象,人要适应其变通,跟上其变通,超越其变通,创造其变通,才能成为大智能时代的主人。

交感联通价值

人类在世,无一例外地是在交感联通中生活,人类活动的一切形相、无形相的事与物,都处在交感联通的网络结构之中,结构犹如一张渔网,其上是各个互相交感联通的关系和方式,这种关系和方式,构成网上一个一个交叉点,或曰纽结点。这张大网络上千千万万个交叉点或纽结点,只能在交感联通的整体网络结构中有其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并对整个网络结构产生影响。在这个整体网络结构中,由于交叉点、纽结点,在交感联通中所处的地位的轻重、亲疏,以及交感联系的方式、方法的差分,而各个有其特点、性质的差异和价值、意义的分殊。尽管各个交叉点、纽结点有异分殊,但只是“理一分殊”,是整个交感联通大网络结构上的一个交叉点、纽结点,而不能离而独存。离而独存,不仅撕破了交感联通的整个网络结构体系,而且其自己也抹去了自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交感联通网络结构破坏了、不存了,其上的交叉点、纽结点也就无法存在了,丧失了其在整个网络结构中应有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

从和合哲学思维而言,在宇宙、社会、人生整体形相、无形相逻辑结构中,有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的概念、范畴,它具有普遍性、统摄性的价值和意义,这便是所谓核心概念、范畴。就大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而言,这张大网络的结构中,也有一种最高最大的普遍性的概念、范畴。它在整个网络结构体系中起着引领者、统摄者、凝聚者、和合者的作用,使这张大网络通畅无阻,无所不在,无处不用,不能不在,不能不用,这便是交感联通概念和范畴。无交感联通概念和范畴,就不能编织成大智能的网络结构,千万个交叉点、纽结点就成为一盘散沙,互不联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不仅各自自身不能交感联通,而且其互相之间亦不能交感联通,以致大智能时代出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失去存在的基础。

放眼世界,今天的世界已不是昨天的世界,今日的太空已不是昨日的太空。大智能时代瞬息万变地改变世界、太空,重写世界、太空已成大势。因为它时时改变人的眼观、物观,也刻刻颠覆人的生活活动方式、方法。一切都需要重新学习、审问、慎思、明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重新定义人的性质、作用、价值、意义,以及由此而观照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科技、军事、生态、制度等。天地万物在改变、重写之中。它既将人类创造的潜能和想象无阻、无限地发挥为前所未有的境界,亦打开了人类种种的束缚,自主、自由地彰显自身的能量,“自作主宰”地描绘虚拟时空[99],把不现实的变为现实,不可能的变为可能;把物理时空转变为人化智能时空,把时间压缩或延长,把空间缩小或扩大,把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自我统统纳入交感联通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类跃升价值理想的和合天下世界,化解大智能时代种种困扰,破坏、冲突、危机等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交感联通的智能价值特现于各个领域,其思维模式类型是人类发明的新思维,各个人工智能(或曰超级智能)所化解的对象有异,其思维模式类型也有别,犹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解开大智能网络上的交叉点、纽结点,也需要具体解开的方法和模式,但也有公共的、普世的方法、模式。

跨界交感,万物联通。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交感交叉学科,交叉而发生交感,无感的交叉是无能无智的交叉,交叉有感,便发生感应、互感的效应。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人(主体)、自然、社会(客体)相互交感实践作用化醇的结果,这便是一种跨界交感的实现。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及云计算的跨界交感,无此跨界交感,就构不成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需要大数据,大数据需要云计算,虽此四要素各自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作用和价值,但只有把此四者跨界交感、互相融突感应,才能形成智能,这就是说,人工智能是在此四者跨界交感中演化发展的,四者相互支撑,须臾不离,离了就无所谓人工智能,四者是人工智能的源头活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学术理论思维创新和科技前沿性、突破性的创新,都是各学科群跨界交感的成果。随着大智能时代的发展,不仅各学科群内外之间联通,自然、社会、人联通及万物联通,这是必然的趋势。交感联通犹如一张大渔网,不仅把四者联通起来,而且把万物联通起来,在此渔网中畅通无阻,上下、内外、左右互相贯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都置在联通之中,无一例外。万物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为维护自身的个性、需求、利益,而与万物联通相悖。若相悖,不仅有违智能世界的兴盛,而且也不符合大智能时代发展大潮,其结果会被大潮所湮没。跨界交感,不能没有万物联通,唯有各方融突和合,才能发挥最大最高的效能。

联网模式,各链融合。跨界交感,必创造新的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在万物联通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之时,人们只要手握小小的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手机网联天下,以至太空,无论到世界的什么地方,生活中需要什么,都由手机准确无疑地解决所有难题,离了此智能手机,那就寸步难行。关键不是智能手机本身的神通,而是智能手机的联网功能。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在联网的联通中进行,甚至一刻都离不了,这种网络联通的生活模式,可称为智能模式。之所以称之为智能模式,是因为大智能时代的大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纽结点、交叉点,像一条链条一样,都被串起来,其中介是由交感传感的无限瞬间流量来传导,使此链条不至被截断。各个链条融合,才构成大智能时代的大网络。譬如说,人们的智能手机由于各链条的深度融合,已能读懂语音指令,并用合成语音对问题作出回应。语音的音色和韵律,是合成语音的两要素,此两要素可区别人的不同特色。Ircam软件,能够把人定制的声纹、语气、身份、个性各链条点融合,和合成自然、生动、个性化的语音,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女人、年轻人的声音变成男人、老年人的声音,并与声音无异于真人的智能机器顺畅地进行日常交流,这使人感到恐惧[100]。这就是说联网模式,各链融合已不可避免地润入各个领域,无所不能地创造新天地、新生面。

人机和处,互发互创。人类与机器人共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相处?是你争我夺的、矛盾冲突的,还是“物吾与也”“和而不同”的相处?是互抢饭碗,还是和合共享?这些成为人人关注的问题,以致有人认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与机器人存在一定的关系。分析表示,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宾夕法尼亚州这些对大选产生重大影响的州,机器人在工业中的普及率较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工人的工作被剥夺,在没有其他一技之长的情况下,这些传统的蓝领工人很难再找到工作,当特朗普在这些州竞选拉票,提出让制造业回归美国,这一下就抓住了部分选民的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机”确对选举有一定的影响[101]。当然,这仅是一种分析,究竟如何?以此能不能决定影响竞选,还值得探索。人机共处这是大势所趋,既然共处,人类应以机器人为伙伴,尊重机器人,视其为他者,尽管有不同,但可以和而不同地和处。和处就应该让机器人发展自己的智能力量和价值。人类发明、创造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以它的“聪明”在一些领域超越了人类,它激发人类在深入学习、跨界融合、交感联通中再发明、再创造,这样循环往复,互发互创,而把大智能时代智能社会、智能世界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如此,人类必须学会与机器人和处,在和处中人类赋予智能机器人更多的“聪明”和“才智”,人类以自己的交感联通形式、方法给予智能机器人,实施“机器人互联网”[102],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以及机器人、物资、信息和人的融合,使人机互发互创在新的平台上更上一层楼。

交感联通,未来场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交感联通中展开、演化、发展、创新,而通向未来。一个交感万物、联通万物、共创未来的场景已逐渐显现。若5G网络走向我们,那么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优化集成后解决方案的和合,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机、无人驾驶、远程问诊、手术、智能家庭、智能城市、智能世界成为未来的场景。面向未来,梦想未来美好的场景,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向往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03]包牺氏,据传为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观天地和鸟兽的象、法、文,以体认它们的德性和万物的情性及情形。近取法于人类自身,远取法于天地万物,而作八卦。远方是取法者的故乡,中秋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在银河上通过鹊桥相会的美好时刻。西方在18、19世纪之交,神明被罢黜,科技成为人的延伸。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小说中描绘了两个浪漫主义的科学家在北极相遇,博物学家沃尔顿,解开了磁力的奥秘,这种发现给他带来不可比拟的快乐,足以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104]人类正是在这种近取、远取中直面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陈述大智能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幸福的美好的未来场景,构建大智能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天下的新人类、新世界、新宇宙。

基于对和合交感联通全面、系统的诠释,可给其下一定义:所谓和合交感联通,是指在和合学的观照下,大智能时代的自然万物、社会万事、人际万理、生活万式、心灵万梦、文明万安,在交感联通中化醇絪缊,融突和合而化生万物,以及诸万在交感联通中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互创、互发互利,而创造智能新世界和新太空的和合。

(本文由高晓峰博士录入电脑,特此感谢)

注释

[1]《纷华》,《知言》,《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页。

[2]朱熹:《诗经集传》卷3,《四书五经》,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51页。

[3]朱熹:《诗经集传》卷5,《四书五经》,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04页。

[4]《老子》80章,任继愈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

[5]《乐记》,《礼记正义》卷37,《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9页。

[6]《万章章句下》,《孟子集注》卷10,《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7]《度地》,《管子校注》卷18,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2~1063页。

[8]《军事篇》,《十一家注孙子》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5~106页。

[9]《齐策一》,《战国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1页。

[10]《泰卦·象传》,《周易集解纂疏》卷3,《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8~99页。

[11]《班禄》,《潛夫论笺》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6页。

[12]《不苟》,《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5页。

[13]《马蹄》,《庄子集释》卷4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39页。

[14]《马蹄》,《庄子集释》卷4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39页。

[15]《秋官·堂交》,《周礼注疏》卷3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3页。

[16]《山木》,《庄子集释》卷7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95页。

[17]《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卷2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5页。

[18]《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譃补余香》,《红楼梦》第44回,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

[19]《咸·彖》,《周易集解纂疏》卷5,《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2页。

[20]《礼乐志》,《汉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9页。

[21]《朱子语类》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38页。

[22]《朱子语类》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38页。

[23]《朱子语类》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38页。

[24]《朱子语类》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38页。

[25]《朱子语类》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44页。

[26]《周易·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卷8,《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01~402页。

[27]《周易·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卷8,《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02页。

[28]《圣》,《通书》,《周子全书》,《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35页。

[29]《朱子语类》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98页。

[30]《朱忠亮传》,《新唐书》卷17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65页。

[31]《陆逊传》,《三国志》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1页。

[32]《前出师表》,《诸葛亮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页。

[33]《朱桓传》,《三国志》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12页。

[34]《咸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5,《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2~203页。

[35]《咸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5,《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3页。

[36]《邓禹传》,《后汉书》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02页。

[37]《陈禅传》,《后汉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5页。

[38]《晏婴传》,《史记》卷62,《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年。

[39]《刘向传》,《汉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30页。

[40]上述交与感的疏释参见《汉语大字典》和《辞源》。

[41]《周易·系辞下》,《周易集解纂疏》卷9,《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45~446页。

[42]《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页。

[43]《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页。

[44]《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6页。

[45]《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6页。

[46]《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6页。

[47]《黄勉斋语录问答》,《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3,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44页。

[48]《郑语》,《国语集解》卷16,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49]《朱子语类》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19页。

[50]《刘向传》,《汉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41页。

[51]《刘向传》,《汉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33页。

[52]《刘向传》,《汉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37页。

[53]《刘向传》,《汉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33~1934页。

[54]《泰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3,《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7~98页。

[55]《否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9,《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4页。

[56]《泰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3,《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8页。

[57]《否卦·彖传》,《周易集解纂疏》卷9,《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5页。

[58]《泰卦·象传》,《周易集解纂疏》卷3,《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8页。

[59]《否卦·象传》,《周易集解纂疏》卷9,《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5页。

[60]《太极图》,《周子全书》卷1,《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61]《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2,《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9页。

[62]《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2,《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9页。

[63]朱熹:《附辩》,《周子全书》卷2,《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3~34页。

[64]《天官·大宰》,《周礼注疏》卷2,《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8页。

[65]《天官·大宰》,《周礼注疏》卷2,《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8页。

[66]《天官·大宰》,《周礼注疏》卷2,《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8页。

[67]《与崔策登西山》,《柳宗元集》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95页。

[68]《庭楸》,《韩昌黎集》卷7,《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69]《大雅·皇矣》,《诗经集传》卷6,《四书五经》,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27页。按:首或为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

[70]见《辞源》联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536页。

[71]《明诗第六》,《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5~46页。

[72]《明诗第六》,《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73]《旅獒》,《尚书正义》卷13,《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页。

[74]《陈汤传》,《汉书》卷7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27页。

[75]《公孙弘传》,《汉书》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21页。

[76]《尔雅·释天》,《尔雅注疏》卷6,《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7页。

[77]《闵公二年》,《春秋左传正义》卷11,《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89页。

[78]《周礼·秋官·士师》,《周礼注疏》卷35,《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75页。

[79]《周礼·秋官·掌交》,《周礼注疏》卷38,《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3页。

[80]《周礼·秋官·掌交》,《周礼注疏》卷38,《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3页。

[81]《相度牧马所举薛向札子》,《王临川全集》卷42,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244页。

[82]《韦彪传》,《后汉书》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19页。

[83]《不苟》,《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3~34页。

[84]《乐志》,《魏书》卷10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2页。

[85]《乐论》,《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33页。

[86]《郊祀志下》,《汉书》卷25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48页。

[87]《冯衍传》,《后汉书》卷28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92页。

[88]《沛献王辅传》,《后汉书》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27页。

[89]《杜林传》,《后汉书》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34~935页。

[90]《管辂传》,《方技传》,《三国志·魏书》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15页。

[91]《管辂传》,《方技传》,《三国志·魏书》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21页。

[92]《朱晖传》,《后汉书》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60页。

[93]《朱晖传》,《后汉书》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60页。

[94]《本经训》,《淮南鸿烈集注》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45页。

[95]《司马相如列传》,《史记》卷117,《国学基本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72页。

[96]上述联与通的疏释参见《汉语大字典》和《辞源》。

[97]《中庸章句》,《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98]《周易·系辞下》《周易集解纂疏》卷9,《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27页。

[99]《研究人员模拟出有史以来最大的虚拟宇宙》,英国《物理科学新闻》网站,2017年6月9日,《参考消息》于2017年6月12日转载。

[100]《合成人类声音》,《光明日报》,2017年5月31日。

[101]《美国:机器人无处不在》,《光明日报》,2017年8月23日。

[102]《建立国际化开放型机器人利益共同体》,《光明日报》,2017年8月28日。

[103]《系辞下传》,《周易本义》,《四书五经》,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64页。

[104]《在科学的远航中直面人类未来》,《光明日报》,2017年8月13日。

责 编/周于琬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Liwen

Abstract: The era of great intelligence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people's inherent theoretical thinking in terms of their values, outlook on the world, cognition, ethics, aesthetics, and how they look 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military affairs. Under this general trend, only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may be able to explain why the era of great intelligence becomes possible. And what is its basis? What is the way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ll things have an interactive and communicative nature and all things can engage in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the value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creates everything; interaction cannot exist without harmony, and communication leads to prosperity; the earth-heave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sults in a unified aspirati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and evil hinges on adaptation and perception; with harmony, all under heaven are of one family. Human beings all live a life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all human activities are put in the larg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is structure is like a big net, indicating inter-relationships and ways on the basis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knots on the net are like the various kinds of activities in human life. They are attached to the net and cannot exist alon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re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universal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society, and the overall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forms of life.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network structure, it is the concept and category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connects thousands of knots, forming a large network, and without it there is no structure. The value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lies in various fields. Its thinking model is its new invention and new creation. All secto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and AI is in itself a cross-discipline; networking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links is the life pattern on the Internet; the harmonious man-machine coexistence teaches the machine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scenarios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for mankind and a harmonious world.

Keyword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rmonious, network structure, harmonious man-machine coexistence, future scenarios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主要著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周易思想研究》等。

[责任编辑:周于琬]
标签: 人工智能   中华   思维   哲学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