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建设交通强国的综合基础与战略意义(2)

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意义

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看,国家之强离不开交通之强,也往往始于交通之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建设交通强国,既是建设强大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和战略支撑。中国已提出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海洋强国、海运强国等战略目标,这既为建设交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迫切需要建设交通强国为这些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强国是世界强国的显著表征。强盛之国必有超凡的交通基础设施与通达能力,凸显“速度效率”和“互联互通”,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通强国,拥有包括空运、水运、公路运输等在内的完备运输体系,承载人员和物资高速流动。德国“大交通体系”堪称经典,各种运输方式功能互补,实现基础设施、交通管理、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四通八达的英国交通,方便快捷的法国交通,全面协同的荷兰交通,均是强国交通发展的典范。

日本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轨道交通先进,公路网络、地铁网络发达,海运居世界前列,航空服务水平高,尤以高效、方便、准点而世界闻名,并致力于提供人性化、无障碍为主要特点的更高水平交通运输服务。“花园城市”新加坡,以其世界一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系统和前瞻性的“花园式”规划管理闻名于世,在狭小的空间,为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车流提供优质的服务。

道路通,财富通;道路通,百业兴。进言之,道路通则人脉通、情感通、政令通。交通跨越时空,交通消弭隔阂。古罗马人改变了世界,他们修公路挖沟渠,“脚踏实地”征服世界,造就“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强盛,有力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和经济交流。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改变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将原本互相孤立的各人类文明区域连接在一起。美国人改变了世界,他们将互联网打造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空间,把人的大脑连在一起,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

今天,中国人也将改变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技术标准对接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积极组建以航空和水运为先导、公路为基础、铁路为动脉,集公、铁、水、航多种运输方式和枢纽港站、现代通信网络为一体的国际立体运输大通道交通,打造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联通了国与国之间的道路,也联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路,开辟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交通驱动要素流动,拉动关联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滚滚向前的车轮,驱动要素流动,助推经济发展。“前交通时代”,马车、古道、驿站、大运河是交通线路的主要载体,长安、洛阳、金陵这些中国古代著名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时积聚兴起的。到了以高铁、飞机为代表的“大交通时代”,“朝发白帝,夕至江陵”早已不是梦想,快捷的交通物流模式,不仅重构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大幅度提高了交通物流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过去,地理改变命运;未来,互联互通决定命运。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正在重塑供应链世界和人类社会。

反之,道不通则事不成。在落后国家,破旧的铁道路网和粗陋的管理经营,使得线路设计规划、征地拆迁、铁轨铺设和通车运营等每个环节都举步维艰。在非洲大陆,民生凋敝,战乱频发,交通发展陷入困境,而交通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印度严重“超载”、缓慢而行的火车形象亦说明,落后的轨道交通掣肘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巴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要素流动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历史和现实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表明,闭塞带来贫穷与落后,交通促进繁荣与发展。

世界即将迎来第三轮全球化,第三轮全球化的本质是在全新的价值网络下,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全球配置。因此,交通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交通线不仅是人流、物流、能流、金流和信息流,还是民生线,更是生命线和经济大动脉。例如,一条高铁背后很可能就是产业带和城市群,几条高铁意味着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和城镇化的勃兴。交通将为沿线地区的产业化、城镇化乃至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交通运输线建设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对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旅游兴旺、产业发展、工业振兴等一体化规划起巨大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交通对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和城市形态(同城化发展)的作用也十分显著,通过“交通+”产生拉动效应、乘数效应,释放交通红利,并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实际上,“交通+”是多维度的。首先,通过加强交通与旅游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完善主要旅游景区公共客运基础设施,加强枢纽场站与旅游景区交通衔接,推动“快进慢游”的便捷运输服务系统建设。同时,通过便捷出行、体验出行,推动自驾休闲游经济、游艇邮轮经济等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交通+旅游休闲的联动发展。当下,出行消费已占城市居民收入的10%,其提升空间非常大。其次,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和顺达通畅城乡物流网络,可以支撑内贸流通创新发展。通过推动运输服务与前后向、上下游关联紧密产业的协同联动,促进形成“运输服务+”跨界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多业联动产业,如交通+移动互联、交通+商业地产/居住、交通+商务、交通+餐饮、交通+生产等。

再则,以研发航空装备、高技术船舶、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多式联运转运设备等为重点,可以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运输装备制造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推动交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此外,通过探索建立以便捷交通为引导的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减小城乡差别,增进城市文明辐射,推动形成“三农”发展新态势。

交通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交通先行,一通百通。交通乃兴国之利器、立国之基石、强国之先导,交通水平决定经济贸易竞争力。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交通对社会分工、对外贸易、城市和地区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同样强调了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必须超前发展,当好“先行官”,落后的交通运输设施是现代化大工业“所不能忍受的桎梏”。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从奠定美国发展壮大基础的“西进运动”,到建立全球海运支撑的贸易体系,再到战后日本“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交通作为国之重器,在国家建设与强盛发展中无不起到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尤其是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交通都起着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必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同时,交通运输还强力支撑国家外交国防。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应对地缘政治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等诸多方面,交通运输先行和设施投送保障都大有可为。

交通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严肃指出,并不是每次技术变革都可以称之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或者浪潮;任何夸张的描述和错误的低估,都会让我们错失机会。他认为引发颠覆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新的传播通信技术。新的通信技术会极大地改变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效率,对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产生巨大影响。二是新的能源体系。更高效的能源能够满足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越便宜,经济发展越有动力。三是新的交通物流模式。更快捷、更经济、更综合、更智能的交通,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交通物流效率,还将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甚或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这三点是发生颠覆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条件,三者的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的面貌,变革社会的原有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全新的变革会改变经济运行的规律、商业模式乃至政府的管理模式,它将重新定义市场、竞争等关键概念,并还能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重大机遇。

诚然,交通、能源、通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不可或缺。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交通与能源技术的进步史。从蒸汽时代的蒸汽机,到电气时代的内燃机和电动机,再到今天的新能源时代,每一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世界力量的更新迭代和重新洗牌。同时,能源变革促进交通进步,交通进步助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当前,全球创新潮流汹涌澎湃,第四次科技革命初现端倪,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并持续演进,呈现出多元融合、人机协同、模拟思考的新特征,支撑了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制造等技术能力,以及“互联网+交通运输”、自动驾驶、新能源交通装备等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驾驶车辆和船舶等新业态的快速市场化。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抢抓机遇,在高速铁路、重载运输、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人工造岛、航空航天、新能源运输装备等技术领域,均已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智能互联、无人驾驶、无人承运、共享出行、电力驱动、无人机等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在超级高铁、高温超导磁浮交通、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空铁等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已经走在前列,占得先机。

舟车广至,推动文化融合。交流起步于器物贸易,融合扩展至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舟车广至,贸易融通,文明互鉴与社会进步、国家振兴相伴相随,相得益彰。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为欧洲带去了东方瓷器和茶叶,中国制瓷技术催生了欧洲瓷器产业,中国茶叶引入英伦三岛,演变成英式红茶,亚欧大陆两端的文明在此共鸣。15世纪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达伽马穿越好望角,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孕育新文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先后执世界之牛耳,演绎近代大国崛起的历史,迅速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地理版图。随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近代交通,开启了“欧洲中心”的工业时代,也在客观上成就了文明的碰撞和大国的兴盛。

原来相对封闭的各国地域文化,通过交通得以交流传播交融,进而衍生出新的内涵。交通的高度发达不仅拓展了人们的出行和交往半径,也大力促进了异域异质文化间的理解、融合和创造,推动了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交通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文化间的互相了解、传播、交流与融合。交通推动的文化融合,首先体现在人们的交通行为,体现在人们对交通及其发展所秉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式,更体现在对各种形态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上。交通以其独特的方式联结全球化的文化村落,改变和影响各种形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时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虽然在信仰上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东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禀赋也不尽相同甚至大异其趣,但舟车广至,多样性的文化在交往中不断交流融合。

交通进步推动文明互鉴与演进。文明伴随生产方式革命而更替。社会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文明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文明浪潮是农业革命。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渔猎时代,进入到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时代,交通以人力畜力为主,速度极慢,运量极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严格依赖自然禀赋和自然节律,人类迁徙交往范围也往往止步于崇山峻岭和大江沟壑。第二次文明浪潮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动力,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相继出现,改变了农业时代的交通方式,极大拓展了人类活动空间,快捷的交通方式进一步推动要素流动,促进工业文明演进。工业文明的浪潮如风卷残云、惊涛裂岸,直至今天依然在全球扩散。第三次文明浪潮是信息化革命。20世纪中叶以后,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发交通运行、商业模式、消费形态以及社会组织与交往方式的革命性、颠覆性变化。第三次文明浪潮催生信息化社会,人类身体的位移和心灵的沟通在“信息高速公路”交汇交融。交通方式日新月异,人类文明持续演进。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生成了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地中海文明和玛雅文明等多种文明形态。不同文明形态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交通内涵万物交汇、九衢畅通之要诀,交通线的不断延伸不仅压缩了时空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人们便捷高效的出行,也深刻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对话,大大增进文明互鉴,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明形态在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吸收来自其他文明体的丰富营养,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中生生不息,迭代演进。

从“交通强国”到“道路自信”。“选线”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线确定道路,道路支撑交通,交通彰显道路。如前所述,中国交通强国的步伐越来越豪迈,作为基础设施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和坚实,对形而上制度层面的“道路”自信也越来越坚定。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实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不同的发展道路承载着不同的发展使命,不同的发展使命匹配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选择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始终坚持政治定力和道路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物流中心,为世界提供中国运输方案,促进世界资源由世界共享,为我国建成世界强国、成为负责任大国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国还要以无比坚定的道路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情怀建设政治强国,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开拓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强国   中国   意义   战略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