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

核心提示: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深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如何化解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新时期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

【摘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深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如何化解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新时期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

【关键词】公民志愿精神 社会环境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积极正确的服务意识,形成奉献友爱的高尚道德榜样,不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充分表明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关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了环境对于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社会环境与公民志愿精神培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公民志愿精神培育产生了某种特殊的影响。推动社会环境的优化,成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离不开的助推力。

公民志愿精神的多元化价值与意义

政治价值。首先,公民志愿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公民志愿精神引领社会组织、群体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缩短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社会共同体责任逐步形成,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及其秩序的稳定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互帮互助的生命活力;其次,公民志愿精神促进政治建设功能的发挥,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我国公民有权利、有义务参与各类公益实践,通过志愿服务践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要求,不断壮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促进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方向不断发展;最后,公民志愿精神促进政治导向功能的发挥,引导和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不断传达出去,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充分展现于社会。

经济价值。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精神层次。公民志愿精神属于社会意识众多表现中的一种,它并不能直接在经济领域产生价值效益,但是却能够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公民志愿精神鼓励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弱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提高人们参与物质生产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另外,公民志愿精神为经济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心理环境、互助友爱的道德与舆论环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文化价值。在我国,公民志愿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还实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合理改造与汲取。公民志愿精神在众多社会志愿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引导作用,志愿者们自觉自愿关心、帮助他人,且诚信友爱、共同进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根据2017年《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显示,志愿服务工作被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截止到2017年6月,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342065个。志愿者团体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度逐步提高,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充分落实,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公民志愿精神培育与社会环境优化的关系解析

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离不开政治环境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环境下,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良好的政治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安定的生活,有了安定的生活才有了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志愿服务推动了社会民主的深入发展,社会民主又促进了公民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形成。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和国家制定的公民志愿服务政策,确定了社会与公共服务管理中政府的地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保障志愿者权益。党和政府塑造了志愿者典型和志愿服务行为典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体来说,公民志愿精神培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离不开经济环境基础。经济因素在一切社会发展因素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以经济为基础。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只有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塑造人们思想道德品格,进而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诸如权利义务、独立自主、合作竞争、公平效率等积极正向公民意识得以形成,然而市场的趋利性却带来了不良的经济影响。为了更好地培育公民志愿精神,必须要客观认识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去除趋利性思想及行为,充分把握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优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离不开文化环境推动。先进、健康的文化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体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完全展现出来。在社会开放性发展环境下,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逐步呈现多元化格局。人们身处社会生活当中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作用。基于多元化文化背景,公民志愿精神得以产生并发展,同时具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双重特征。文化环境的优化,使得志愿精神这一“先进文化”得到有益的发展条件,将社会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助力公民思想道德品德发展,扩大公民志愿文化的影响规模。

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优化路径

优化政治环境,应健全法律体系、社会治理体制与社区治理体系。第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公民志愿精神,公民意识是前提,应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空间,落实真正的人民民主,树立正确的公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权利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创造政治条件;第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当前我国需完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建设,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建立良好的法律支撑;第三,革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加强和完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的治理体制建设;第四,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社区为支点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机制,促进社区交往,营造良好的公民志愿精神培育政治环境。

优化经济环境,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代表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客观推动条件;第二,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新时期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线不动摇,不断完善,建立有序、稳定、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公民志愿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环境;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做到多方利益的协调,做好公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奠定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优质物质基础。

优化文化环境,应打造志愿文化氛围,拓展志愿文化传播渠道。第一,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充分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凝聚力;第二,营造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公民志愿文化氛围,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同时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为志愿精神培育打造文化温床;第三,拓展志愿文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志愿精神培育文化舆论作用。借助“互联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大力宣传公民志愿精神,持续推进公民志愿精神培育。

(作者分别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胡冰:《试论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意蕴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

责编/谷漩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公民   精神   环境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