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古韩城开发,伤不起!

韩城古城至今已经1500岁,它是我国6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有大批元明清建筑。1986年底,韩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但比古城更古老的,是位于城市东南角的庙后村,该村是已知的韩城建村最早的村落,它的标志建筑是始建于元代的二郎庙,属于陕西省文物保护建筑。如今,这个默默见证古城时代变迁,留下岁月痕迹的庙宇孤零零地躺在被拆得面目全非的庙后村,由于年久失修,尽显老态,濒临倒塌。

尽管二郎庙已破败,它旁边却在进行着投资10亿元的新城墙建设。当地村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为了给新城墙建设让路,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庙后村有3个村组已被夷为平地。

据韩城本地人说,庙后村目前的境遇,仅仅是韩城自2011年启动古城改造至今一个小小的片段。对于这座已经走过15个世纪的古城该如何保护与开发,相关讨论从未停止。从当初古城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强拆”、“征收补偿不合理”、“拆多建少”、“商业开发多于文化保护”、“投资企业赔钱准备撤资”等说法不绝于耳。

韩城市政府一名王姓官员说,韩城对于古城保护和开发有些急功近利。他直言,现在的古城缺少原有的生活气息,想不通为何有企业愿意投资10亿元建设新城墙。“企业是要赚钱的,但估算,不管企业如何运营,也不可能在与政府约定的运营期内收回成本。”

“企业不赚钱,当然就不会在古城保护上下功夫了。”一位韩城本地人说。

▲鸟瞰韩城古城。图/郭鹏

古城“保护”前奏

韩城古城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

强调古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的人们觉得,这里是个宝库,因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文化遗产是基本标志和价值构成。

谢国强是韩城土生土长的居民,他熟悉古城每个角落。说起古城,他可以如数家珍般介绍城内的文庙、九郎庙、北营庙、东营庙、城隍庙、闯王行宫等众多历史古迹及人文景观。

关于韩城的城市发展,一个统一的说法是,1985年,为了维护古城风貌,韩城市政府另辟新址,建设新城区。不在老城区发展,另建新区,似乎为古城保护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古城因此该被严密地保护起来。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当地退休干部杨德宇看来,当初之所以建设新城区,保护古城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古城区开发建设条件有限及地势低洼。

杨德宇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韩城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业为主、文化为辅的局面,古城由于“新旧分离”的规划理念而被抛弃于中心城区之外,因此功能缺失,日渐衰败。

“在2011年之前,古城人想修缮自己的房屋不会受到限制,只要不进行大面积违建就没人阻止。修缮方式也多是怎么简单省钱就怎么弄,鲜有人考虑老建筑原有的风貌。”家住古城中心区域的康联华说,古城的多数老宅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破损严重,有人家干脆把老宅推倒重建,建起了新式住宅。

这正是近年来韩城古城中古代风格建筑逐渐减少的重要原因。

眼看着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流失和破坏日渐严重,2010年韩城市政府以改善古城居民民生出发,以保护古城、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原则,决定启动古城保护工程。

▲为了给新城墙建设让路,韩城多处房屋被夷为平地。图/郭鹏

“全城开发”

在韩城,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两个缠绕在一起的话题。

2010年6月,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陕文投)联合韩城市政府和当地6家民营企业出资10亿元,注册成立陕文投韩城公司。

2011年9月,以陕文投韩城公司为主,成立“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管委会。2012年8月,景区管委会从公司剥离出来,交由韩城市政府管理,形成企业做主业、政府搞服务的工作机制。

景区管委会的成立,意味着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被并置在一起,这被当地媒体称作“以大资金和市场化运作助推韩城文化旅游做大做强”。

随着管委会和陕文投的到来,很多古城人的生活彻底改变。

2013年,韩城当地以“拆除违建”的名义拆除了一些古建筑和民宅,当时此做法颇受争议,以至于韩城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民生周刊》记者也于当年赶赴韩城,围绕“韩城式拆违”进行调查,也追问过古城保护是否会为商业开发让路。

时任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曾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古城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障古城居民的根本利益,但对文化景区实际属于商业项目的说法,他并没有否定。

据当地媒体报道,时任西安市副市长、陕文投董事长段先念在考察古城时表示,要调整思路,加大拆迁力度,一次性改造到位,除古城内的庙宇、重点建筑外,其余全部实施拆除,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设一个全新的旅游景区。

尽管“先保护,后开发”是韩城市政府和景区管委会官员喜欢挂在嘴边的话,但在保护过程中,当地群众看到的更多是“开发”。

“不可否认,古城环境好了,但新建的高端酒店、饭店以及商业街,怎么看都没有古城的味道。”当地一位长期关注古城保护的人士表示,陕文投到来之后,古城就从局部保护变成了“全城开发”,旅游开发使古城经济化,这非常不利于古城文化保护。

采访中,诸多受访者认为,如今的古城随着大面积拆迁,原住居民走了大半。“古城保护改造,难道一定要大规模拆迁?”

▲韩城古城即景。图/郭鹏

“没有了安全感”

《民生周刊》记者在2013年赴韩城采访时,古城的多个村子已被大面积拆迁。最早搬迁的是东营村,它位于景区中心区域,全村共332户,搬走了280多户。涉及晨钟村拆迁的有165户,已经搬走130户。

如今,历史文化名村庙后村和集贤小区、文庙小区、莲池小区等也都面临同样的拆迁命运,大大的拆字几乎写在每一面墙上,有古城人说,这些区域将一户不留,“像是在撵人”。

“2012年给出的搬迁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2150元,五六年过去了,还是这个标准,但新城区的房价早翻番了,能去哪里买房子住?”留守在集贤小区的居民李海燕带着哭腔抱怨。她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一家迟早要搬走,现在耗着不走,实在是因为在新城区买不起房。

庙后村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但是,村头宣传牌上的内容依然在向人传递着古村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

“别说人了,村子都快消失了,还谈什么古城的冠上明珠。古城改造,实惠没得着,却远离了故土。”村民王保社说政府大面积拆迁的行为,让留在古城生活的人没有了安全感。

他认为,政府可以边建边拆,或是在古城为原住居民建回迁房,这样既解决了拆迁户的住房需求,又可以将古城的人间烟火和历史传下去。

而在古城的拆迁区域,记者看到垃圾遍地,被破坏的房屋横七竖八,完全看不到开发建设的迹象。

▲韩城古城即景。图/郭鹏

“优质资产”的尴尬

新建城墙有何意义?为何拆多建少?搬迁腾出来的大片土地有何用途?古城又将如何发展?

对这些问题,记者通过韩城市宣传部门向分管古城建设的副市长孙虎敬提出采访要求,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都没有给出回复。

其实,相较于征收补偿及住房问题,大多数韩城古城人更关注古城保护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的根。

按照当初官方的说法,陕文投韩城公司开发古城计划投资30亿元。可是,有古城人认为,他们在保护上的投入并不多,因为景区内尚有多处古建筑亟待修缮,但公司通过古城开发得到的好处“却不少”。

这一说法,在韩城市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设立)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口中得到了印证,陕文投韩城公司在古城确有尚待开发的商业用地,同时也拥有古城景区近1/5面积的自主产权,位置优越,都是“优质资产”。

需要强调的是,在2013年,当时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回报,政府会在未来景区的收入中,按照1:1的比例与陕文投集团实现共赢。”

有人质疑,韩城市政府对陕文投韩城公司存在特殊照顾问题。但也有观点认为,陕文投韩城公司并未在古城项目上赚到钱,理由就是位于景区门口的“新天地”商业项目建成3年多来未销售出去,也没有运营,再加上游客有限,“陕文投已经打算撤走了”。

近日,记者通过韩城市招商局、韩城市城投公司及新天地公司等处了解到,陕文投韩城公司已将“新天地”项目卖给韩城市政府,会由韩城市城投公司接手,并已进入付款阶段。但是,陕文投韩城公司负责人对此矢口否认。

一位投资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看不懂韩城市政府收购陕文投商业项目的目的,但“新天地”项目不管是在陕文投韩城公司还是在韩城市城投公司名下,多年闲置,都已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6月19日傍晚,韩城古城景区人头攒动,人数比平时多了几倍,一派热闹景象。第二天,韩城本地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那是因为有渭南市领导来视察,韩城市政府几乎所有单位的职工下班后全部进入古城,以营造旅游氛围。

记者随后注意到,6月21日,《渭南日报》报道称,6月19日至20日,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调研组对韩城市项目建设和文化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文中谢国强、王保社、杨德宇、李海燕、康联华为化名。)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韩城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