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梧桐青茂凤声新 杏坛春雨育良才

——创建新优质的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咏物诗《大树》中寄托了对大树虬枝挺拔,成就匠材,同时叶落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有一所“新优质学校”应运而生——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简称“双榆树一小”)。它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航空科技园、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毗邻,双榆树一小就像一棵青茂的梧桐,引来凤凰择栖而鸣,学校教师充分发挥“育·树”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大树”的品德孜孜育人,助力茁壮的“幼苗”汲取阳光雨露,在杏坛春雨中育心树人,砥砺品德,将一个又一个孩子培养成为新时代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们走进了这所新优质学校,与丁凤良校长一起共话迈入新优质时代的双榆树一小的育人之路。

“育·树”教育成就不一样的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更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树育人,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将培植树木的道理推衍到培育人才上面,引申为顺乎性情、因材施教。在双榆树一小,顺乎性情、因材施教正是“育·树”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原则。“我们提出的顺木之天性,可使‘树’健康生长;顺人之特性,可使‘人’快乐学习,意在引导促使每个人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力特质和兴趣能力,顺乎性情的乐趣是我们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要激发的基本动力。”丁凤良校长如是说。

尹丽君书记(右)向丁凤良校长颁发聘书

尹丽君书记(右)向丁凤良校长颁发聘书

基于此种思考,学校提出了“‘育·树’教育,成就不一样的你”的办学理念。“成就不一样的你”是学校的办学使命,它意在让学生、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校长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生,学生成就学校”,在丁凤良校长的教育观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成长,进而成就一批教师和学生,让每一个人收获成长和幸福。而成长需要自身努力,在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又提出“成长靠自己”的学校校训,即个体的成长一定是在内部产生主动发展需求、愿望的基础上实现的,外部因素总是要通过促使个体内部产生积极变化而推动人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只有主动应对、积极建构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因此,学校将学生的培养目标概括为“一六六一”,具体为 :“一个目标——为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着好人生底色;六种品格——诚信、仁爱、勤奋、坚毅、明智、创新;六项学习基本技能——听、说、问、论、诵、书;一项特长——体育、科技和艺术特长”,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一项作为发展重点,学校将为其提供各项支持与帮助。

根据学校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双榆树一小综合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和“育·树”教育实施框架之间的关系。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精神灵魂,优秀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其引领作用和价值在于点燃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成就优质的激情,调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主动发展自身的积极状态。而“育·树”教育正深刻印证并践行着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它通过点燃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激情,让他们全身心“卷入”学校的育人状态,将“育·树”教育的终极指向概括为培养具有“一底色、六格、六能、一特长”的现代中国人,这个目标体现国家、民族、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奠定学生今后幸福人生之基石。

从“育·树”教育的提出,到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落地,“育·树”教育遵循木之特性、人之特性之规律,将“育·树”教育的核心与精髓内化并外显为“格、智、体、美”几个维度的学生学习内容,并将指标细化建设开发一批“育·树”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落地实施,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位师生享受教育幸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盟盟]
标签: 春雨   良才   杏坛   梧桐   凤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