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摘要】要求干部敢担当,一定要先弄清楚想让他们担当什么。不能泛泛地说,我们缺少敢于担当型干部。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入而不断涌现的敢于担当型干部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敢于担当  干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干部的五个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可以说,“敢于担当”是十八大以来干部任用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导向。如何才能让干部“敢于担当”?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套能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的评价体系,使“敢于担当”能够成为导向,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干部队伍的新情况需要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

干部敢于担当的问题,是根据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取得成效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直接针对的是干部不作为现象。将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抓党建,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近些年来,中央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党员干部队伍进行了整顿,一是强力推进反腐败,二是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活动的举措,把纪律挺在前面,党建状况大为改观。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与问题,即干部中敢担当的少了,不作为的多了。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能保持高压态势,乱作为的现象大大收敛,干部不敢胡作非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遏制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现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与此同时,为改变一些党组织党的建设弱化、组织纪律涣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彰等状况,中央发布了一系列约束规范干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法规,出台了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把纪律挺在前面,切实把从严治党落到了实处,纪律停在纸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逐步消失了。不过,在当前严格的纪律和规矩面前,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有些党员干部认识不足,认为有些事情弄不好就有可能违反纪律和规矩,反倒是什么都不做更为保险,而这无疑助长了不作为的心态。

出现上述状况,绝不是反腐败的初衷,更不是加强党的建设想要的结果。很显然,不作为现象说明了,无论是对权力的约束,还是党的自身建设,现在都只是做了一半,还有另一半需要完成。止住了干部的胡作为、乱作为,下一步就应当把如何让干部有作为、敢作为、敢于担当提上日程。因此,需要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为干部敢于担当提供制度性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对干部敢于担当提出了新要求

和其他国家的改革相比,我国的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人们通常把我国的改革称为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的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通过先解决比较急迫的、也相对比较容易的一些问题,获得一部分的改革红利,在分享到改革红利的大多数人的支持下,再一步步地不断深入推进改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把中国的改革称为“边缘革命”,意思就是改革是从处在体制边缘的部分开始,其显然也是看到了改革由浅入深、由外围向中心前进的特点。这种方式的改革好处很多,比如,改革的风险相对较小,改革的进程比较平稳,老百姓获得感也比较明显,改革容易赢得共识。

然而,这种改革同样也会带来问题。在改革的前半段,遇到重大、复杂、牵涉面广、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绕过去、躲开它,而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大量过去被经济增长掩盖着的矛盾凸显出来。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使得改革的难度倍增,每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

所以,比之过去的改革,现今全面深化改革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干部决策受到的牵制更多,干事的风险更大,干成事更难。一场深刻的改革,一需要勇气,二需要本领。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和困难,不少干部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而产生恐慌和畏难情绪,因为难作为而选择不作为和不敢作为。

改革的全面深化,正是需要我们各级干部有担当、敢担当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对方方面面的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但这些全局性的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并不是解决各个地方、部门、单位所遇的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落实这些政策和战略还要靠各级政府、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群众在实践中的再探索和再创新。从“四个全面”的角度看,从“全面”所揭示的整体性、系统性本质看,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也需要给各级干部以更大的探索创新空间。

时代呼唤更多的敢于担当型干部,推动更多的敢于担当型干部走上改革舞台需要强大的制度导向,而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正是由此而来。

不断完善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让更多的敢于担当型干部涌现出来

面对上述的新情况、新要求,现下又是怎样一种状况?首先应该指出,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不是从零开始。现实中我们是有一套长期运行的干部评价体系的。客观、全面地看,这套干部评价体系总体是好的,曾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推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问题在于,在新形势下,这套体系在不少方面已经开始显得不适应了,需要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

用是否能让敢于担当型干部脱颖而出作为判断的标准,当前的干部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长期唯GDP导向使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难以体现时代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推进。要求干部敢担当,一定要先弄清楚想让他们担当什么。不能泛泛地说,我们缺少敢于担当型干部。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入而不断涌现的敢于担当型干部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缺乏敢于担当的干部,也并不缺乏激励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功立业的干部评价体系。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行的干部评价体系带有明显的唯GDP导向色彩,把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促成了干部之间的潜在竞争,倒逼他们为GDP增长绞尽脑汁想办法。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有关,但同时也得益于GDP导向下一大批地方和基层干部的敢试、敢闯、敢探索。唯GDP导向固然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功,但作为副产品,也出现了一些为了GDP而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伤害党群关系、激化社会矛盾的事情。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对唯GDP导向进行反思和校正的原因。下大力气纠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把生态、和谐等重要指标放进考核体系,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我们的事业发展到更需要干部维护群众利益勇于担当、解决复杂社会矛盾勇于担当以及和错误社会思潮斗争勇于担当时,现行的干部评价体系就显得捉襟见肘、动力不足、导向作用不够了。因此,为了适应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要求,对现行干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敢于担当本身的软性要求给制度化带来了困难,客观上不好操作。敢于担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时因地而变。一般性地向各级干部和党员提出敢于担当的要求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才能形成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当然,惟其如此,才显出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把敢于担当的内容细化,使之具有创造性,是问题的难点。比如,要让干部敢担当,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失误,当然在这里允许和宽容的是工作和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并不是以权谋私出现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各种不同的失误区分开来。而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在对相关问题的量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都存在空白。又比如,让干部不害怕犯错误,就要有为他们降低和免除风险的机制。如果将敢于担当引起的风险和后果都交给当事人自己来承担,那么无疑会降低干部的担当积极性。一方面要求干部敢担当,另一方面又要改革者风险自担,如何使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所以,制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在于降低改革者的风险,拓展改革者的活动空间。责任的风险过大,不一定会使所有敢于担当的干部停下脚步、后退自保,但确实很难让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成为干部们追求的一种风尚和时代精神。

三是对权力的科学约束不够。有句话形容我们在权力配置上的矛盾和困境,叫做“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在干部评价体系上,似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和困境。在唯GDP导向主导的干部评价体系下,一些干部为了政绩好看,为了自己“上位”,罔顾百姓需求,甚至牺牲老百姓的利益,这样的行为貌似是“担当”,实际上却不是担当,而是权力的任性和妄为,我们党不会纵容这种害群之马式的“担当”。这些年,通过大力整治,这一现象大大减少了。现在,针对不作为、不担当现象的蔓延,我们希望更多的干部敢于担当,呼唤敢于担当型干部的出现,但是在需要他们敢于担当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权力的约束。

四是普通党员和民众参与不够。“敢于担当”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其中有些指标可以量化,变得比较有刚性,但也有一些指标,无论如何也无法硬化,如果强行把它们变成硬要求,往往容易形式化乃至变形,其他国家在施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问题。一种有效的经验就是把指标本身简化、模糊化,让相关的民众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实际上也是通过大数据形成确切的认可度指标。我们要求的敢于担当是对人民的担当,而不是别的担当。因此,是不是敢担当,算不算敢担当,应当把民众的评价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在民众利益诉求日益强烈的今天,把民众作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的主体,不但能够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而且可以对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评价起矫正作用。在现代社会,缺乏民众的参与,只靠从上而下传导行政压力来落实敢于担当,或是靠一般的号召来唤起干部的自觉,不但缺乏足够的力度,而且往往难以避免因片面性而走样。因此,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我们需要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

总的来说,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并非完全抛开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而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现有的干部评价体系,使之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让更多的敢于担当型干部涌现出来。只是这种完善,不是对现行干部评价体系进行简单的修补,不是在基本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装饰性地点缀几个新的元素,而是要系统地、整体地进行反思,以顶层设计的理念对原有的要素和需要增加的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准确地界定和构建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强调: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新华网,2013年6月29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体系   干部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