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村政策试点如何助推精准扶贫

核心提示: 实行农村治理政策试点,积极鼓励基层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和实践举措推进精细治理,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扶贫资源整合,并彰显扶贫过程中的社会公平,从而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助力。政策试点过程中需要注意点面结合、分类推进、参与互动与积极反馈,强化以政策试点推动精准扶贫的效果。

【摘要】实行农村治理政策试点,积极鼓励基层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和实践举措推进精细治理,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扶贫资源整合,并彰显扶贫过程中的社会公平,从而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助力。政策试点过程中需要注意点面结合、分类推进、参与互动与积极反馈,强化以政策试点推动精准扶贫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 政策试点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揭开了我国扶贫事业创新工作机制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治理问题,精准扶贫战略之中蕴含着在贫困地区展开精细治理的创新要求。通过农村治理政策试点,积极鼓励基层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和实践举措推进精细治理,能够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助力。

我国农村政策试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

农村政策试点是在时空限制条件下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等就特定政策议题共同进行的,影响区域性政策过程的一种政策创新举措,力图通过先行先试解决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政策难题,并通过经验总结和推广实现整体政策创新。

早在1920年,邓子恢就在闽西开展了苏区农村土地改革试验,开启党通过试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政策试点作为我党治国理政重要经验被广泛运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政策试点更是奏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政策试点在新时期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强调了试点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在此背景下,通过设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等形式,我国农村改革政策试点继续蓬勃开展,“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国家互联网扶贫试点”“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国家光伏扶贫试点”等政策试点的开展,则进一步聚焦农村扶贫攻坚,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

精准扶贫战略中政策试点的价值意蕴

政策试点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布复杂、致贫原因各异,实践证明采取“一刀切”方式整体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方式成效有限。作为对传统扶贫方略的反思及创新,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现代治理理念、利用精细化治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扶贫事业进行流程全面再造的成果,其中的重要创新就是分类施策、靶向扶贫,在准确把握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基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扶贫攻坚。

政策试点推进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贫困的重要成因之一在于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缺乏生产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经济、人力及社会网络等资源。农村政策试点为区分各地资源条件差异,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存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扶贫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试点探索内外联动的扶贫动力机制及其有效运行路径,创新发展思路,盘活贫困地区的存量资源,鼓励地方根据现有资源水平和特色采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家及社会扶贫资源的导入,将使有限的扶贫资源实现运行效益的最大化。

政策试点推动精准扶贫的公平参与。参与权利缺失是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使贫困人口滋生“等靠要”等惰性思维,丧失主动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参与缺失不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脱贫的主要障碍。精准扶贫不是对贫困者的简单帮扶行动,而是将扶贫当作一种矫正社会不公平的手段。小岗村、官桥村、南岭村等地的历史实践证明,我国农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智慧。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基层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脱贫致富的机制及路径创新,能够使扶贫工作更有的放矢,精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政策试点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

点面结合。通过政策试点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现,首先要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做好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营造鼓励基层创新、群众参与的氛围,推进各地扶贫试点工作的进行,适时根据试点经验教训,动态修正及完善相关战略安排;另一方面是作好扶贫试点的规划实施,把握好扶贫工作与城乡发展与建设等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试点方式方法,提升扶贫绩效,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

分类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分批分类扶贫的理念,其集中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在农村进行政策试点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瞄准导致贫困的各项社会结构因素找准“贫根”想办法。在扶贫开发政策试点过程中注重贫困问题区域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结合扶贫开发主客体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基于精确分类研究探索精准扶贫的科学方法体系,概括出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的可行路径并通过政策试点予以检验,多头并进推动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参与互动。精准扶贫要关注各种扶贫力量、扶贫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着重发挥好政府、群众及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作用,优势互补实现各项农村政策试点之间的有效协同。对政府而言,一是要改变扶贫工作上政府“包打天下”的传统局面,集中力量解决扶贫攻坚过程中的规则问题、方向问题和战略问题,发挥好政策兜底的功能,保障扶贫工作各项政策试点的有序运行。二是要鼓励群众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参与,并全面贯彻到识别、帮扶、管理及考核等具体过程中,创新参与方式与途径,尊重并发挥群众在各项扶贫政策决策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愿望与决心,使其积极投身于致富实践中。就社会参与而言,要欢迎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身到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专业人士的作用,充分听取其对扶贫试点政策创新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各项扶贫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各方力量打造扶贫攻坚利益共同体,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共赢式扶贫转变。

积极反馈。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动态、可持续的扶贫战略,在农村政策试点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适时对扶贫对象、扶贫措施及脱贫效果展开评议及反馈,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将其反馈到扶贫工作的具体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改正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战略目标。加强扶贫政策试点考核,针对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脱贫成效,建立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和返贫再入机制,完善贫困试点地区的考核与退出机制,加强对扶贫攻坚试点及推广的跟踪检查与量化考核,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试点实施的效果。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农村政策地方试点的逻辑机理及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BZZ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12期。

责编/陈楠 孙娜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助推   扶贫   试点   农村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