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最具安全感国家的底气何在

核心提示: 具有安全感的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发展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强大的国家能力日益凸显,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中国逐渐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国家。

【摘要】具有安全感的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发展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强大的国家能力日益凸显,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中国逐渐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国家。

【关键词】安全感 国家 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上升,中国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国家之一。那么,何谓具有安全感的国家?中国如何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国家?

具有安全感的国家应具备的特征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方面,因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具有安全感应体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是国家安全,即切实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话语权。人类发展史表明,只有保持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国家强盛,才能充分调动和提升国民凝聚力,高效组织和动员全社会资源推动国家建设,同时在国际事务上获得更多话语权,确立本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从而保障本国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免于遭受外来侵害。

其次是社会安全,即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拥有廉洁有为的政府机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才能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再次是发展安全,即建立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能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生活和工作为核心的人民福祉不断改善,自然意味着安全感的提升。经济发达仅是具有安全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国家只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给予人民所需要的安全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过强汉盛唐时“舍我其谁”的辉煌时代,也经历过近代“山河破碎”的百年屈辱。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国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随着祖国的日渐强大,中国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全国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创新高,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感来源之一:强大的国家能力日益凸显

作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明显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其中,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次,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彰显制度优势。与西方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在于,政府掌握着重要的社会资源,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和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全社会的巨大合力,这点在危机与灾害面前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汶川大地震救助过程中,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当天至10月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撤销,150余天的时间里,总指挥部共召开26次会议。在总指挥部的统筹部署下,9个工作组、30余个中央委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灾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地震对灾区经济的破坏程度,保障灾区重建科学、有序、快速进行。

再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贸往来、安全反恐、气候变化、环境卫生、反贫困等问题日益演化为国际性共同事务,需要各国在加强沟通和协作基础上对全球性问题进行规制管理,包括对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执行、实施。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逐渐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一方面,通过倡导设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兼顾发展中国家需求的新机构,作为现行国际体制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产能合作以及工业合作伙伴计划等,以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为理念,以促进长期发展为导向,以提供硬件公共产品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为发展中国家群体带来切实收益,促进建立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安全感来源之二: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常态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面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及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二是精准扶贫方略日益深入民心。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彻底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跻身新兴经济大国行列,但仍然有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标准以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提出以“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内容的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但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指导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开始形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有所缓解,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安全感来源之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医疗、住房、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充分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据国家卫计委公布数据,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2年的34.34%逐年下降为2016年的28.93%;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上升,2012年为41.1亿人次,到2016年提升为43.47亿人次。

第二,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住房问题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据新华网消息,2013年以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数量超过25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0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超过1200万套,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

第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逐步均等化。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受教育权更是一项基本人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教育和传承的国度,从孔子杏坛讲学到孟母三迁,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的京师大学堂到烽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坚实基底。

第四,养老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养老制度改革,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动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以养老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随着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老年人得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领域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环境中,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中国逐渐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国家。

(作者分别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盛斌、王璐瑶:《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江海学刊》,2017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底气   安全感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