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四年多来各方面成效显著: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三公经费”;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节能减排。
【关键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成效 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此反映强烈。为解决公务用车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作出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自1994年中央发布公务用车使用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经踟蹰约二十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民意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果断推出《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饱受诟病的传统公务用车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本次公车改革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节约“三公经费”,优化资源配置
“三公消费”一般指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和公车消费。公务用车是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用于执行公务的车辆,长期以来,大致分为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用车和公务人员公务活动用车两大类。我国公务用车的基数庞大,因而每年用于购车、用车、维修的费用数目巨大。在“三公消费”中,公务用车情况最复杂、消耗的资源也最多。同时,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现象也一直存在。一辆公务车的支出主要包括司机工资、福利补贴、车辆保险、车库折旧、大修等费用。公车泛滥挤占了宝贵的财政资金,支出数目越来越大,财政及各单位早已不堪重负。再加上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在一些贫困地区,公务用车的开销几乎占据绝大部分的公共费用,所以老百姓说“车轮上的腐败”是腐败的重灾区。
公车改革四年多来,全国党政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仅保留少数实物保障用车和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用车。全国封存、拍卖或处理的公务用车超过100万辆,公务用车的保有量仅剩几十万辆。如河北一省就取消公务用车近4万辆,江西全省公务用车数量缩减比例达65.7%,公车相关支出压缩比例达45.9%。全国每年公务用车支出中,用于购车、用车和维修等费用大幅下降,大幅度减少了公共财政支出,节约了行政开支,促进了节约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节约的资金可以有效配置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刀刃上,大大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提升政府公信力
过去几十年来,公车过多过滥,私用现象严重。社会公众调侃公车使用存在“三三制”现象,即公务用车真正用于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又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公车超标、超编配车等问题屡禁不止,不仅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而且助长奢侈腐败风气,损害了政府和干部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对公车私用现象早已深恶痛绝。公车私用等腐败行为破坏领导干部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在实践层面的表现就是影响政府工作效率。比如,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好坏关系到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关系到工作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的形象一旦因为腐败行为遭到破坏,群众和其他公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信赖程度将会大打折扣,其思想政治工作难免会出现问题。同时,腐败行为导致领导干部自身底气不足,遇到矛盾和困难也不敢大胆做群众和其他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公车改革后,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部门、一些公务人员公车私用、超规格配备公车等不正之风。领导干部无法使用超标车,也不敢公车私用,大大减少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负面情绪,自然提升了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和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更加顺畅。俗话说,无私才能无畏,领导干部风清气正,底气更足,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其工作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公车改革前,一些领导干部用纳税人的钱,不管大事小事,动不动出门就坐着超标豪华公车,被老百姓戏讽为“屁股底下一座楼”。领导干部坐专车,讲排场、摆阔气,坐在车里发指示,很难和群众见面,听不到群众的意见,更无法与群众交流,淡化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与领导干部自然有了疏离感。公车改革四年多来,尤其是中央机关带头进行改革,坐公共汽车、地铁或者坐单位的班车上下班。上行下效,地方政府向中央看齐,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勤政、廉政的态度和行为取信于民,直接接近群众,既可以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与群众交流,方便了与群众的接触,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事实证明,公车改革后,车轮上的腐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领导干部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不断强化,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干部公务出行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道路空间紧张、交通拥堵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泛滥的公车一般都是排量较大、耗油较高的车,加剧了城市交通堵塞。公车改革后,公车数量大幅下降,一些公务人员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比如乘公交车或自行车,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紧张、交通堵塞的现象,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尾气排放减少,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公车改革不无关系。可以说,公车制度改革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净化空气质量、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传统的公务用车制度,主要受益者是部分党政领导,车辆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于上下班期间。公车改革后,一方面采取货币补贴的形式,对参改工作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发放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130%的公务交通补贴。如北京地区司局级人员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另一方面,创新出行方式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各级人员可以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随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城市交通越来越便捷,共享单车、网络约车越来越普及,公务交通补贴足够满足公务出行需要。
公车改革四年多来,成功地完成了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的过程,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成功实践。公车改革顺应民意,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也为全面深化改革中其他方面的改革积累了经验。人们有理由相信,全面深化改革将有规矩、有计划、有恒心地严格推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进一步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赵橙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