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三农”发展畅通金融血脉

核心提示: 新时期的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开展,形成了覆盖面广、层次多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对金融支农的要求更高,使得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摘要】新时期的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开展,形成了覆盖面广、层次多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对金融支农的要求更高,使得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  “三农”  智慧乡村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申了“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对农村金融改革方向的再次明确。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金融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和要求。新时期农村金融在服务于“三农”过程中,出现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产品单一、信息化水平较低、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等问题,这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

监督与激励双管齐下,服务与产品充分结合

政府作为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支撑与推动力,在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致力于农村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应充分运用监督与激励职能,在保留和发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机构支农力量,从而构建出多样化、层次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此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监管,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规范化提供有效保障。对于不符合规定、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的不良农村金融行为,要及时制止。要科学利用民间资本,鼓励农村微型金融吸引有实力、有资本的农户作为股东加入,实现对农村金融活动的科学制约。同时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配套机制,实行“自上而下”风险防控和“自下而上”信息反馈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使得金融机构体系可以在运作过程中做到风险预防,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激励,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提供有效支持。基于国家相关要求和规定,适当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构建诸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拓展农村信贷新形式,如开辟“整村授信”、创办社区银行、资产质押贷款等,给予支农贷款利率优惠,并对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及定向费用补贴等。另外,针对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村镇银行,应大力扶持,并以此为示范点,减少硬性限制,促进农村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践行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是一条基础性路径,也是一条必要性路径。首先,加大金融服务实施力度,要求各农村金融机构继续贯彻十九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充分了解和把握农村金融市场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对农村信贷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量,并大力开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审批与决策流程,促进审批权限下移,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运营网点,开展涉农小额贷款业务,增强对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支持力度。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等多类型银行机构的主体作用,为“三农”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其次,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放贷业务范围。充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明确当地农村的投资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信贷新产品和新形式,开展“三权”抵押业务,精简信贷抵押业务流程,并提出新的信用评价方式辅助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针对农村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更加人性化的评估方式确定信贷投放力度,完善资产质押贷款工作以及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工作等。最后,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村合作深度,创新形式,切实将各项支农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推广特色贷款、便农服务终端、丰收驿站、小微企业专项贷款等,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同时构建融资担保业务风险分担机制,减少涉农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大力推广“智慧乡村”,优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的未来走向与“互联网+”紧密相联,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意义重大,不仅减少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还为广大农民的金融业务办理简化了流程,增加了便利性。为了进一步弥补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缺陷,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闲散资金,将互联网、金融、农业有效结合。首先,拓展“互联网+金融+农业”业务形式。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偏远的县镇、山区等,仍然处于金融业务发展的空白阶段,因此,应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建立金融便民服务点,开辟移动支付、手机信贷、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P2P、众筹融资等新型移动金融服务,运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快捷支付方式,弥补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空白与疏漏,提高服务“三农”的便利性。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宣传与安全教育,提高农民网络防范意识,避免互联网金融诈骗。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定期下乡走访,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提供网络安全咨询服务,科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金融消费,从而使农民更好地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最后,推广“智慧乡村”金融项目,在各乡镇金融服务平台的基础之上,开辟多元化服务渠道,如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切实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精准扶贫、信息化进村、电子商务入户,真正做到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于“三农”发展全过程。

面临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新形式、新路径的兴起与融入,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优化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及金融生态环境,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三农”金融业务的办理需求。一是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技术全面运用,提高乡镇网络覆盖率及网络速率。此外,改善村镇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环境,扩大自助银行在乡镇地区的覆盖率,增加ATM、POS机、电话支付终端等,建设多功能金融综合服务站,进一步填补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空白,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打造坚实的农村支付环境基础。二是围绕绿色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环境。面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中的薄弱环节,应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以科学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为引导,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户能够利用土地使用权实现抵押贷款,从而解决农户的金融需求问题,扩大绿色信贷业务范围。三是加强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建设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结合,优先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工作,一方面提高金融支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结合电子商务开展扶贫工作,充分利用电子支付优势,深化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改革,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进入各领域、各行业,支持绿色、生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尤其针对农民创业、生产、生活消费、住房等融资需求,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从而快速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农村金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金融惠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农村经济的低迷形势,以金融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使涉农金融机构得到有效发展。要通过政府监督与激励、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互联网+金融+农业”计划实施等,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大放光彩。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宏畅:《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研究》,《上海农村经济》,2015年第9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三农   血脉   金融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