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核心提示: 培育文化自信,不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指导作用,还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应增进交流互鉴,提高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宽度,用谦虚、包容、自信的态度,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摘要】培育文化自信,不仅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指导作用,还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应增进交流互鉴,提高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宽度,用谦虚、包容、自信的态度,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传承。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尊崇和自信,是每位中华儿女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感与执着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共同谱写更为壮丽的文化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发展的、动态的、正能量的文化体系,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思想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同时有一个现象也需要我们警惕,那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为一些反对、抨击马克思主义的人提供了机会。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落伍的、保守的,他们将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奉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吹手,这是值得我们警惕、警觉、警醒的问题。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需要从根本上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文化来掌全局、明方向、立长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抗争史、一部团结史、一部探索史,中国共产党于国家危难之际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带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今,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培育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指导。

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必要之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通过不断筛选、积累、沉淀而逐渐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成为了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固文化自信之根,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对现实社会依然适用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实践经验等内容梳理、提炼出来;对陈旧、迂腐的文化进行革新、改良,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和时尚韵味,更好地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主流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文化积聚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是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推陈出新,我们需要针对新时期、新要求、新征程,结合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就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既要保持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固,又要吸取新时代的营养成分,使中华文化在大数据、新媒体时代依然彰显活力、凸显魅力、展现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新特色、新平台、新亮点、新工具,丰富文化的传播方式、表达形式、宣传样式,使文化不仅仅拘泥于文字,也可以表现为动漫、视频、话剧、音乐等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感染群众,让文化自信由宏观的理论指引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来,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

增强文化自信,应增进交流互鉴,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概述精准、全面、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享受者,也是文化革新的参与者,发展先进文化,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传统有足够的自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自信,就是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应增进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既不是单一体系,也不是多民族文化的机械相加,而是集众家之力,合万家之美的博大文化体系。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多民族、多地区内促进文化的沟通交融,夯实文化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信仰。

增强文化自信,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孤岛”,提升文化自信,除了内在的传承、创新,还需要把中华文化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契机,提高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宽度,用谦虚、包容、自信的态度,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时代,我们要以夯实文化自信基础为前提,发展能动的、有机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文化,用先进文化指引、影响、感染人民群众,用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CKS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凝聚力   中华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