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共享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

核心提示: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既是当下共享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检验改革成果的试金石。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增强人民获得感,共享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发展的触角伸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摘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既是当下共享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检验改革成果的试金石。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增强人民获得感,共享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发展的触角伸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共享理念  人民群众  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显现,如何有效处理新问题新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如何让全国人民实实在在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

增强人民获得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既是当下共享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检验改革的试金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总量仍然庞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仍存在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群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福利。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不愁”、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这些需求与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是贫困人口能否拥有获得感的最直接缘由。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贫困直接导致他们要时刻面临着生活质量不高、生活保障度低等问题,难以产生获得感。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由此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21253元。此外,不同群体、行业、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掂量”自己的获得感,往往以他人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常处于劣势时,就可能产生不公平的心理感受,陷入感知困境,进而产生愤怒、怨恨或不满的消极情绪。一些社会恶性事件的作案人员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其消极情绪和不满的心理因素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各地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江苏、海南、广西、河北等地均把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投向民生事业,但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满意度却并未达到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6)》显示,2016年我国主要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分值仅达及格线水平。政府的民生投入正遇到一种困境,即虽然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却与财政投入水平不相匹配,并未达到预期。

共享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增强人民获得感,共享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要着重解决好当前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要坚守底线,托底弱势群体,着力解决贫困问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用政策托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守住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一方面,要调动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要坚持精准发力,实现精准扶贫。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对脱贫攻坚方面的部署要求,要创新帮扶措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要杜绝由输入性脱贫可能引发的“养懒汉”现象,要开展内源性脱贫,引导困难群众主动“求发展”,激发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夯实基础,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将“蛋糕”做大。发展是根本,只有做大做强经济“蛋糕”,才能为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持续的获得感提供原动力。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要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发掘新职业和新岗位,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发展的触角伸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要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分配“蛋糕”。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在增强人民获得感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平衡,确保全体人民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网络,实现老有所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病有所医,防止因病返贫。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政策的温暖,共享“有温度”的改革福祉

有效突破“中梗阻”,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增强人民获得感。一是要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二是要改变以往“政府说了算,群众听和看”的现象,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政策的温暖,共享“有温度”的改革福祉。要开展生动鲜明、全方位的宣传引导,让人民群众全面理解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多层面、多角度寻找那些适宜宣扬的中国故事,全面增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全面展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生动实践。加强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举办社区文体活动和互动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营造和睦的邻里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

(作者为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以增强人民获得感为导向的福建公众幸福指数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FJ2016B1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15年10月29日。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2月28日。

责编/陈楠  赵橙涔(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发展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