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别让土地成为农民养老的唯一依靠

核心提示: 去除土地的附加属性,让土地回归生产要素本质属性,促进土地自由流转,是解放农村生产力、适应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推进农村土地逐步去除养老属性,成为当下必须推进的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

【摘要】去除土地的附加属性,让土地回归生产要素本质属性,促进土地自由流转,是解放农村生产力、适应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推进农村土地逐步去除养老属性,成为当下必须推进的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土地  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千百年来,土地始终对农民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是广大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如果不聚焦土地问题,就是舍本逐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与其很好地解决土地问题密不可分。农村土地被赋予了生产要素之外更多的属性,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养老属性。

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

首先,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大势所趋。在经历了制度变革和生产力大发展之后,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新的期待:不仅要吃饱,而且要质量更高、更加绿色;不仅要健康,而且要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这些都要求农业的发展,从追求产量的规模化发展,向追求质量和管理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变,既要从组织上实现变革,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产品从选种、土壤检测到施肥等全方位的管控,还要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进行升级,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能的职业农民,要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以土地的集中化降低经营成本。这些都要求实现土地回归生产因素的纯粹性,否则就无法有效响应市场需求。

其次,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已经对农业实行了相关补贴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但是在国际粮食大丰收、海运价格低迷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竞争力依然不足。这迫使我们必须解决土地流转这一问题。否则,就无法通过集中经营实现规模效应,也无法促进农民紧跟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竞争。而要解决土地流转这一问题,破除土地附加的养老属性等问题是重要前提。

再次,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农村产业化和提升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打破城市、农村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实现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就需要解决农村资源投入的问题。尤其是在土地税取消之后,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顺畅投入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市场手段将资源引入农村,既可以保障农业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因时因地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也能最大限度整合农村资源。通过管理和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推动农业实现新发展,还能够及时引进新的技术,摆脱增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延伸生产链,打通原材料与生产加工的产业链,会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农村,丰富现有生产业态,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破除农村土地的养老属性是推进新时期土地改革的重要一环

制约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因素很多,既有土地归属的制约性因素,也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土地被赋予的附加作用等。其中破除农村土地的养老属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思想认识问题、制度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现,而养老属性等附加作用的破除则是涉及多个层面的系统问题,也是充分调动农民这一参与主体积极性的关键。

我国农村土地养老属性的形成,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不平衡所致。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亲近已经深入内心。虽然已经有数亿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而且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城市扎根,但是部分农民工依然选择在年老之后回到农村,还有一部分依然是候鸟式的农民工,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才选择外出打工。所以,即使经历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带来的大发展,但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农村再次出现了落差,二者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和国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谓是不遗余力。从取消农业税起,各种措施就不断升级。农业种植补贴、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新时期农村合作社等,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农业的关心和支持。此外,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从保障比例来看,农民能够享受的保障依然有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较为普遍。对于老年人而言,家庭养老依然占据绝大多数比例,究其本质而言,相关保障薄弱是根本原因。

农民对土地的现实依赖,使土地这一生产要素难以避免地附带了养老的属性,这对于政策的选择和执行或多或少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要破除农村土地的养老属性,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权益。

破除土地养老属性要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站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审视农村土地市场化政策,避免盲目跟风。在城市实现大发展之后,工业反哺农业的呼声不断提高,呼吁应通过市场为基础的手段来进行引导和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涉及利益之争。面对利益的纠葛,政府必须当好公正公平的裁判员,在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情况下,为投资者和农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交易环境。

必须加快改善农民养老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彻底解决农村土地改革的羁绊因素,就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会让农民自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有时间和有精力学习新的技能,进而在解放土地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新的更多劳动力。同时也让投资者一开始进入农村市场时避免承担过多的历史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升土地利用率上,更大地挖掘土地价值,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当前的土地改革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而其最终目的是让劳动力和土地都回归生产要素的本质,为形成全国性、全范围的市场运行环境奠定基础。只有政府对于土地改革的过程进行充分监督,才能确保土地流转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实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的完美起步,为后续的市场化操作奠定良好基础。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对村集体的监督作用,才能让农村土地的主要收益获取者——村集体,将收益真正用在农民身上。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作用,才能确保土地流转市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出现土地使用违规建设、随意污染等其他不法行为。

必须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关键作用。村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土地的最终使用和流向。村委会作为具体村庄的管理者,掌握了当地农村和农民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化解投资者和农民矛盾、促进投资者有效履行义务、保护农民权利等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对于土地流转,村委会必然不能置身事外。

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自愿原则,尤其要打击利用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假借政府推动之名强推的土地流转。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将法律政策讲清讲透,让农民自主作出选择和取舍。

(作者为中共朝阳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朝阳市哲学学会会长)

【参考文献】

①韩芳:《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4期。

②姜伟、张欢:《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研究——关于农村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 , 2011年第39期。

③韩芳、朱启臻:《农村养老与土地支持——关于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调查与思考》,《探索》,2008年第5期。

④许恒周、郭忠兴、郭玉燕:《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基于南京市372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养老   土地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