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民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诚信”是打开心底沟通之窗的钥匙,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亘古以来,诚信一直都是我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美德,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世世代代中华儿女都恪守着诚信的为人处世之道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作为文明的礼仪之邦,我国一直都是崇尚诚信的国度,有着深厚而悠久的诚信文明史。从“神农辨药尝百草,神兽助诚信”质朴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到尧舜禹的诚信精神,从商鞅徒木立信的千古佳话到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德告诫……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与感人的诚信事迹无不生动而鲜活地记录着、诠释着中华儿女崇尚诚信的文化审美和孜孜以求的价值选择。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鲜明经典对比使我们懂得“诚信”之于个人发展、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所谓“诚信”就是指诚实、守信,要求人们要做到一诺千金的言行一致。其中“诚”是就天道而言,指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遵从;“信”是就人道而言,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要言行统一,说到做到,要求人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诚信是道德之基、文明之本。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互信与相互尊重。
一直以来,众多诚信模范的感人故事屡屡见诸报端、从未间断,给我们内心带来温馨与温暖、感动与震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但与此同时,被扶跌倒老太太反倒昧着良心诬陷热心搀扶者、以假乱真天价售卖假冒伪劣绿色有机蔬菜、瘦肉精、毒奶粉等不诚信的恶性事件却也偶有存在、时有发生,时不时地挑战着人们敏感的道德神经,冲击和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面对诚信危机,如何扬善抑恶,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报道宣传诚信正面事迹,严厉惩戒处罚不诚信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能褒擅贬的诚信建设机制与社会舆论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文化环境,是诚信危机治理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打开人们心底交流之窗的妙法良方。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形成褒贬兼顾的诚信建设机制与社会舆论环境,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使诚信建设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为诚信治理提供基本的制度遵循和文化参考;就要丰富诚信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言而无信为耻的思想道德风貌。
让诚实守信变成窗前一缕温暖的阳光,让诚实守信变成滋润心房的雨露甘甜,用诚实守信的魔幻力量打开彼此紧闭的心灵之窗,让人们享受真诚带来的魅力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