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压茬”改革之神韵

作者:徐祥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时,有一句“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把庄稼人常用的“压茬”一词用在这里,真是神来之笔,韵味无穷。显然,这是习近平同志从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中禅悟出来的改革方法论。

“茬”或“茬口”通常是指农民用镰刀把高杆作物贴地面割断后留下的根部。农民把同一块农田里收获之后再次播种叫作“压茬”。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称为“农耕文明”,主要标志就是中国古人知道“压茬”,或者说在千百年的“压茬”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对比起来,同时期的西方文明就不能这样称呼,因为古代西方人不会“压茬”。公元八世纪,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同时期的欧洲农业耕作制度发生了变革:由二圃制变成三圃制,即一块农田,从今年种庄稼,明年闲置不种;到今年种庄稼,明年种绿肥作物,后年休耕,这样既增产增效又恢复了地力。但不论是二圃制还是三圃制,都远不及中国的“压茬”耕作水平。“压茬”耕作是在同一块农田里不间断地连年耕作,在气候温暖的南方一年种两茬甚至种三茬。而且,中国古人知道压茬耕作,比唐朝还要早上千年,秦汉以前压茬耕作制度就完全成熟了。

那么,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农业耕作制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答案在于是否掌握与恢复地力直接相关的粪肥技术。利用粪肥,是古代中国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独门绝技。中国古代农民一年四季一天不落,有序收集人畜排泄物、草木灰以及各种枯枝烂叶,通称积肥。正是因为中国古人掌握了粪肥技术,既获得了洁净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恢复增强了地力,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产量。而古代欧洲人因为不掌握粪肥技术,恢复地力单纯依靠休耕,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生活环境也肮脏不堪,疾病流行。如今世界上东亚地区人多地少,而欧洲人少地多,正是两个地区古代农业耕作制度不同造成的。

明白了“压茬”耕作制度的技术含量和历史价值之后,再来学习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论断,对其神奇之处就能有所领悟。

其一,敢于“压茬”,能够“压茬”,要对“地力”有充分的把握。中国有农谚:“庄稼是枝花,全靠肥当家。”农家肥是化腐朽为神奇之物,乃恢复和增强地力所必须。对于改革而言,腐朽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旧体制、旧文化等等,表现为种种的社会矛盾。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成果,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这就是理论上的“压茬”。再用施肥作比喻:对于当年当季的收获来说,开犁播种时的施肥对增产效果最直接。所以,对于十九大之后的中国改革与发展来说,要取得预期效果,最直接的就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二,“压茬”讲究总体谋划,相互衔接。中国古人压茬耕作,讲究多种作物上茬与下茬之间的合理搭配,连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搭配也包含在内。比如,上茬种玉米之后下茬种大豆,既收获油料,又能让大豆根瘤菌自然增肥地力,还能够为养猪养羊提供饲料,积攒更多的农家肥。所以,压茬搞得好就事半功倍,搞不好就事倍功半。用这个原理指导改革,就是要求不同领域、部门的改革要相互衔接配合好。

其三,“压茬”绝对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压茬耕作必须施肥,而且播种季节多个种植养殖项目同时并举,环环相扣,绝对是累活儿脏活儿集中的时候。正是年复一年的不怕累不怕脏的压茬耕作,养成了中国农民勤劳坚忍的性格,才有五谷丰登。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种矛盾错综复杂,改革与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十九大之后,天时地利都已经具备,只要人和,大业必成。这里的人和,是实打实地干,容不得繁文缛节和慢条斯理,更容不得软磨硬泡和躺倒不干。

“压茬”饱含着智慧和汗水,古代中国靠压茬耕作领先世界上千年。可以预见,中国在压茬改革开放中奋力推进现代化进程,到2050年再次领先世界是必然的。

责编/陈楠

【专题】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

微信图片_20171115142544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十九大报告   压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