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点。近年来,湖北十堰西沟乡不断加大投入,统筹推进,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进一步巩固全乡农村环境提升成果,西沟乡率先试行农村环境卫生物业化管理模式,把农村环境交由物业公司管理、整治,切实提高了农村环境治理水平,有效促进了全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运用市场之手,破解工作难题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意识还不够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问题明显,环境卫生脏乱,摆放无序,生活习惯散乱等等,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文明城市不相适应。在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西沟乡积极开拓思路,学习城区环境管理和借鉴小区管理模式,将农村环境保洁、垃圾清运、河道管护、水利设施管护、护林管理等内容有机统筹,考虑农村自身特性,转变原有各村分散分行业区域管理,变成集中力量、统筹管理,由全乡9个村联合成立物业公司,聘请专业人员,运用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对全乡涉及的公共服务事业进行服务。政府购买基本成本服务,物业公司无利润式的为群众公共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管护。既破解了难题,整合了资源,增强了专业性,加快了工作进度,又降低了行政成本。
二、盘活各方资源,明确工作范围
乡政府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9个行政村的资源力量,把原来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使用,将垃圾筒600个,垃圾中转箱100个、垃圾清运车4台,洒水车1辆交付物业公司使用管理。由原来各村的分散作战,变成如今的统一指挥,这不仅盘活了资源,也提高了管理效益。同时,明确物业公司管理范围,确定全乡9个村省级道路、乡道、通村道路、小广场、游园、公厕等公共区域纳入保洁范围,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收集转运;对全线涉及50余公里的河道进行日常化保洁管护;对全线14万亩山林进行巡逻管护。明确工作内容,确定工作要求,制定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效果。
三、管理创新新模式,工作开展有序推进
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后,农村环境整治由过去的行政组织推动、“一阵风”式整治转变为现在的专业化队伍管理、常态化治理。精简了部分冗员,把原来的护林员、巡逻员、道路养护员、清洁员等多员合为一员,精干了队伍,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一是物业公司统筹各方,建立“农户和保洁员双保洁、乡集中收集转运、区协调处理”的三级管理模式。给每家每户统一配备垃圾容器,各户每天将家庭产生的垃圾清扫并装入垃圾筒,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保洁员对所辖范围内道路及公共地带进行日常保洁,确保辖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乡环卫作业人员负责对集中堆放的垃圾定时收集,及时清运到乡中转站,区负责收集至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确保环境卫生日日整洁。对保洁员上岗时间结合农村及辖区实际,实行每日上岗,工作时间内在岗,乡安排专门干部对上岗及工作效果计入保洁员考核奖励。通过规范,该乡环境面貌得到很大转变。二是河流整治成效显著。在开展犟河流域西沟河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清淤25公里,河岸生态修复7公里,建成西沟乡综合污水处理站3处的基础上,建立乡、村两级河长制体系,实现全域河流全覆盖,每条河流都有河长,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部门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各村辖区内的河流都要求物业公司配有相应的河道管理员,每人对应一段河流,实现全域河流卫生保洁无死角。三是水利管护显著加强,集中组织管水人员,对全长54099米主分管网进行检查,更换管道600米,换闸6个,对水厂水池进行清洗,加强了管水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力度,确保了乡民的安全饮水。四是护林绿化成果斐然。对全乡14万亩的山林进行护林管理,将物业公司的管护员分成网格区域,各自负责网格内的管理,加强日常巡查、护林管控。如遇突发事件,统一调配,集中力量,全力解决。
四、建立长效机制,转变村民环保意识
规范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明确保洁员责任区域,分片包干,对全乡环境卫生实行“全天候、全覆盖”保洁。严格监督,明确职责分工。各辖区内保洁员对自己所在辖区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辖区内无卫生死角,并接受政府的监督考核。保洁员定点、定时统一收集村民向户外摆放的生活垃圾,使村民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村民向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机制。坚持“一日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考核、一季一奖惩”的管理体制,乡政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考核物业公司运行成效,按百分制评分计入考核内容。通过物业公司与村两委的紧密配合,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村民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也逐步养成,保护环境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引入物业公司,把日常管理工作交给市场化运作的物业服务公司,用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服务,满足村民的需求,打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