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毛远志先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1号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举办了“荷香诗韵”诗词书法展览。
毛远志先生的作品风格沉稳洒脱,苍劲雄健,此次书法中共展出毛远志先生今年以来以荷花为题材创作的七言古诗词书法新作近30幅,作品风格以行书见长,突出扇面、团扇小品为主格调,同时还展出部分楷书作品,内容有《爱莲说》、《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名句,作品清秀妍美,灵动优雅,高古拙巧,书卷味十足,透含着书法家毛远志的文人之气、诗人之风和书家之格。原总参陆航部政委陈向东将军,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阚士英将军,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张同印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艺术批评家、油画家高天明先生,《当代美术精品》杂志主编、著名书法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王爱红先生,全国网联常务副秘书长余杰先生,中国美术报记者谢斯璇女士、雅昌艺术网艺术家服务部张影女士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来自首都社会各界的观众100余人参观了展览。
参加展览的领导嘉宾、书法美术界专家教授和有关媒体人士,分别对毛远志先生的诗词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向东将军说,毛远志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除了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国学、书法和篆刻,还进行诗词创作,真正把传播文化当作自己生活和追求,用他的艺术作品来打动人、感染人。我觉得,他首先是一名合格军人,又是一名优秀军旅书法家。现代军人必须有文化,否则难以战胜敌人。远志书风上追古人 ,不离二王,不追新丑;远志临贴伏案接地气,写从规,笔从书,书从人;远志练字悬梁刺股,定住神,沉住气,稳住心。“荷香诗韵”诗词书法展紧扣十九大主题,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是对中国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播继承,是远志数十年苦修诗、书、画、印之路的系统回眸,是崇尚国学、崇尚传统、崇尚经典精神的自觉行动
毛远志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向大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说:一是要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中国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让他像小草一样,在这丰厚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二是要感谢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教诲和指导,先生教导他“读书手抄原为学生本分,远志应以读书为要”,他始终牢记恩师的训辞,在书法之路上不断前行。三是要感谢部队各级组织的培养,特别是老领导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支持。他还向大家解读了创作此次展览作品的初衷和用意,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军人艺术家,应当具有三种情怀。
一是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军人,必须具有文化素养,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军人的价值是为了保家卫国。然而军人是不希望有战争的,更希望天下太平,国家安康,人民幸福。他之所以采用荷花为题材创作书法作品,就是用“荷”者“和”也,隐喻他作为一名军人所追求“和平至上”的理想和初衷,因此他认为,军人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素养和谋略水平,用智慧的力量制止战争,获取人类的和平。
二是军旅情怀。他之所以采用以荷花为题材创作古诗词和书法作品的又一初衷,是源于他对儿时美好生活的记忆。他说,人的一生无论走到哪里,天下最好吃的饭是母亲做的那口饭,最难忘的记忆是儿时的故事。他的家乡湖北麻城,是红色革命老区,他对家乡的深情眷恋由来已久,特别是阎家河镇桂花村家中门前的那口荷塘所写下的童年清纯、多彩、梦幻的记忆,让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久久难忘。每年他从部队休假回家时,母亲都要在荷塘边翘首等待,休完假离家归队时,母亲都要在荷塘边挥泪相送,可以说,他对荷塘的记忆,就是对母亲的难舍,对家乡的留恋,对亲人的眷顾。
三是人文情怀。毛远志感到,荷花作为一种花,因其具有高洁典雅、香远益清、艳而不俗的特性而广受人们亲睐喜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以荷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来赞美荷花。《诗经·尔雅》写到“荷芙渠,其实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人王维在《临湖亭》中写到“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等等,可以说,以荷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和书法美术作品是不胜枚举,这说明荷花作为一种花,历来被人们寄言铭志,寄性状物。毛远志之所以亲睐荷花,是隐喻自己做人做事要象荷花一样,不为世俗所左右,保持高洁之姿、清雅之态、洒落之风、铮秀之骨,追求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特别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无论是安于书斋读书写字,还是游弋造化为人处世,远于外物,近其内心,听天赖之音,行通达之事,做友善之人,努力做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毛远志先生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书法中不但要有诗意精神,还要体现出诗意的纯美,既要有“神”,更要有“韵”,这才不失为一部佳作。(吴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