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奏响科技强国的时代强音(2)

发展科技,终究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科技事业发展,要服务、服从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大气候的同时,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无不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历史的新机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主战场”。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新使命需要新担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广阔天地中,科技强国,大有可为。

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定位,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艰巨,需要在各条战线上齐头并进,科技创新工作更要一马当先。“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大气魄挥洒大手笔,从创新方向、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多方向发力,涵盖科技建设方方面面,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将人类最新科技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展示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彰显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雄心壮志,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新号角。

真正的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花更大力气下更大功夫加强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攻坚克难、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战略性作用。我们要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时期助力国家发展由富到强的战略定位,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未来30年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全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其它单元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共同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创新基础平台,有效支撑北京、上海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共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科技强国,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支能攻善研的科研铁军,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应该爱才、惜才、育才,培养更多的钱学森、袁隆平式的科学巨匠,撑起科技强国的天空。

科技强国,精神为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重重难关,需要科技工作者勇于跨越艰险与挑战,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节风骨和科学精神,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勇夺伟大胜利。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科技强国,人人有责,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大时代,我们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书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专题】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

微信图片_20171018155441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