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文化基因

作者:李凯林 中国政法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图片_20171021150847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发展在新时代战略定位的宣示,也是中国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传承。

“不称霸”是毛泽东提出的,那时中国还很穷,它代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心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申“不称霸”,表达了开始富起来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位。新时代中国正迈向世界强国,面对国际上的种种猜疑,十九大重申“不称霸”,包含着该承诺更加深刻的科学内涵和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已历经数百年,此前手段主要是殖民和世界贸易,这两者都要有霸权相伴。霸权就是恃强凌弱,强加于人,包括武力威慑、政治胁迫、文化贬损等,藉此才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性开发,也才有霸权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坐收渔利地位。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确立美元霸权,使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优越,并不时对他国实施“剪羊毛”。如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不变,那么新的后起之秀强国自然还需寻求霸权以谋崛起。但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代特点是“全球配置资源”,技术、资本、土地、人力等在全球的配置,要以各国的主权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而不是以霸权为后盾的单方面强加为基础。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就是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提出并获广泛认可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走霸权老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一个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向往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不称霸”的宣示,完全是中国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判断和由衷之言。

“不称霸”也充分展现着中国优秀文化基因的影响。中国自古农业立国,民众崇尚耕读传家,其中的“耕”是自力更生的勤劳,“读”是文化基因的认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勃兴于先秦时期,主干是儒道法等诸家学派。儒家追求礼仪之邦,小康大同,这与殖民者崇尚的血与火冒险迥然相异。道家崇尚上善若水,贵柔守雌,这与不公平国际贸易的强加于人正相反对。法家诉诸法制,意在以强制手段守住诚信有序的社会生活底线。兵家言战,但首推“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中国武术武功高强,但其主流并不倡导好勇斗狠,而是讲究借力发力,以柔克刚,太极拳是其神韵的极致表现。中国自古有法制,但息讼调解是首选的矛盾解决方式。总之,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强加于人的文化基因在中国源远流长,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不称霸”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各时期坚持的国际交往方针,就在文化渊源上更好理解了。

中国未来强大了仍“不称霸”,我们还可以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哲理中获得启迪。只有始终谦虚谨慎,才能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中国在新时代的“不称霸”战略定位,必将为中国和世界发展获取持久的时空资源。

责任编辑/赵光菊 王克(见习)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