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教育扶贫: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富则国富,教育强则国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古往今来,教育一直都是富国强民的根本之策。良好的教育,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的匮乏,往往是导致国家贫穷、社会成员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才者,学之徒也”,教育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丰富的教育经历是启迪智慧的主要途径,缺乏丰富教育体验与感知贫乏的人生往往容易走更多的弯路,做更多的无用功。教育是使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获得自由的阳光雨露。

抓教育促发展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发展自我的第一需求和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受教育情况如何,不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左右着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走向。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创新是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关键。无论是创新思维的激发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主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有所突破,突破旧有框架的限制与束缚,使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充分接受教育是实现创新飞跃的前提。丰富而系统的教育体验是使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便捷的途径,有了科学的认知才能真正客观地看待事物,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谋求不断地发展与前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是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教育的成败。教育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投身于社会、奉献社会,在各个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多元的社会价值,从而对当今社会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因知识与技能的延续性将随着世世代代的历史发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其所形成的利益将会随时代的变迁惠及千秋万代。因此,教育扶贫既关乎个人成长与命运前途,又关系社会发展进步与繁荣昌盛;既关乎人民福祉,又关系民族未来;既关乎当代人的幸福,又惠及子孙后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大计。

扶贫工作必须从根上着手。教育扶贫是根本,是彻底平稳摆脱贫困的源头活水。“治愚”和“扶智”的基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以来,教育就被明确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神圣使命与历史责任,义不容辞顺理成章地成为扶贫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的目的就是要营造扶贫、扶志、扶智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从人的素质脱贫这个根本入手解决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相比较于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而言,“教育扶贫”具有更根本性的作用、更基础性的地位。抓住了教育扶贫这个关键,就抓住了了扶贫工作的“牛鼻子”,就找准了扶贫攻坚最“大”的“短板”。

教育扶贫既要有面上宏观的顶层设计,又要有点上微观的具体措施,需要实现点与面的有机融合,走“造血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针对贫困地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精准用力,扶到根上,扶到要害部位。教育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领域给予政策、财政上的倾斜,先后采取多项举措,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已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生力军的社会扶贫大格局,广泛汇聚群众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社会合力,紧紧抓住教育这个扶贫脱贫的根本,阻断代际贫困,使扶贫成效可持续化发展,使扶贫成效既为当代群众谋福祉,又惠及千秋万代。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扶贫   教育扶贫   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