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微思政”如何推进

核心提示: “微思政”模式的开展,可以推进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也可以推进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实。我们应该着重打造思政教育“微阵地”、繁荣思政教育“微产品”、引领思政教育“微对话”以及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为“微思政”模式推进铺平道路。

【摘要】“微思政”模式的开展,可以推进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也可以推进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实。我们应该着重打造思政教育“微阵地”、繁荣思政教育“微产品”、引领思政教育“微对话”以及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为“微思政”模式推进铺平道路。

【关键词】高校 “微思政” “微阵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这些新型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无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与思路。为此,需要探索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微思政”的发展思路,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

“微思政”模式能够推进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实

“微思政”模式是思政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无疑,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思维习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及共享的体系,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繁杂、良莠不齐,不时伴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高校在网络领域如何争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极为重要的,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政教育的资源、形式、路径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向网络思政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保持其教育过程“接地气”,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微思政”模式的推行切合了网络的发展特点和当前学生的思维习惯,能够提升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完善,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保持密切关系,此时网络就能够成为思政教育推进的工具和传播的载体。同时,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碎片化特征,要想保持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实,就必须要将其具体化、生活化。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于各类社交软件和平台极为熟悉,对于网络世界有着独到的见解。相对于灌输式的思政教育,通过“微思政”模式可以保证思政教育的传播,充分体现思政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大大提升其教育成效。

“微思政”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独特优势

全方位与流动性。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与移动终端设备的日渐普及,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师工作不再限于课堂,也不再限于8小时内,工作场所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在学生宿舍,也可以是在图书馆,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均是推进思政工作的阵地。同时,每个人均可以成为思政教育者,通过微博上的转发、朋友圈上的转发,积极构建一个充满社会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当网络舆情爆发的时候,“微思政”就能够迅速成为化解危机的一个渠道。“微思政”这种对时空界限的超越,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交互式与渗透性。网络媒介本身具有交互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思政教育的主客体能够较好地实现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互动和沟通,思政教育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以及心理变化,学生也可以及时将其心理上的困惑反馈给教师。由此,思政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生则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消除对思政教育过程的抵制和排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寻。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此外,“微思政”还能以网络文化为载体,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来呈现,提升其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效果。

生活化与时代性。“微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顺应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清新化的话语表达。具体来说:第一,需要善于运用各类“微语言”。通过网络空间的各类用语与符号来取代传统的冗长晦涩的说教,确保思政教育的形象化和生活化。第二,语言运用应该言之有物。语言形式虽然是“微”的,但内容和思想却不是,要通过生活化的“微语言”,将深奥的思想表达出来,增强教育过程的说服力。第三,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实”。思政教育是心灵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表达真情实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微思政”落实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打造思政教育的“微阵地”。要想做好思政教育的“微阵地”建设,首先,要积极推进学校思政教育的专门网站建设,在保持思政教育内容严肃性的同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引导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与思政教育结合。其次,要不断强化学校各类新媒体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学校专门的思政教育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使得微信、微博这些微平台成为思政教育的旗杆。再次,积极推进学校教学、科研、院系网站与学校思政网站、思政微信和微博的融合,形成纵横结合的思政网络媒体,实现各个平台资源共享,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丰富思政教育的“微产品”。“微产品”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其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思路。首先,丰富思政“微产品”的内容。例如,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举办专门的校史展览,摄制以学校办学特色为主题的微电影,举办感动校园的先进人物评选等,形成线上和线下活动一体化的微产品体系。其次,提升学校网络媒体服务思政教育的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举办思政教育接待日,听取学生对学校建设、教学活动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开放网络媒体的思政学习资源。围绕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及各类主题教育,开辟专门的思政教育专栏,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优秀理论文章。此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进思政公开课建设,促进思政理论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构建思政教育的“微对话”机制。“微对话”机制是一种思政教育互动机制,能确保思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首先,要精心选定对话议题,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重大会议,围绕党史、党建等具体内容,积极开展师生之间道德、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微平台上发表意见,促进师生的充分交流和平等对话。其次,要确立对话的方式,构建一个长效的互动机制,确保师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见解和意见。再次,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学校需要构建一大批以辅导员、思政教师、网络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职和兼职思政队伍,确保这些主体在应对舆论、舆情中能够及时发声、敢于发声。

优化思政教育的“微环境”。第一,明确学校对思政教育环境的监管职责。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网络信息中心等各个部门需要分工负责,形成合理的工作安排,确保“微阵地”“微产品”“微对话”的顺畅。第二,健全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建设。比如,建立思政教育检查制度、网络信息排除制度、思政教育奖惩制度等。第三,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对象,自我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要引导部分党员学生担任思政网站、微信、微博的管理员、评论员、信息员,防止一些有害信息进入这些平台,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而充满正能量的思政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参考文献】

①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红旗文稿》,2017年第3期。

②唐爱琼、韦文荣:《网络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一种探索》,《高教论坛》,2012年第7期。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