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警惕消费社会的异化消费

核心提示: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形式的消费指导并制约着人的消费活动乃至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消费文化快速发展,消费观念发生从实用性到符号化的转变。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一种存在感,被赋予一种神圣性。消费成为了一种新的异化形式,这种异化在根本上表现为过度符号化。

【摘要】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形式的消费指导并制约着人的消费活动乃至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消费文化快速发展,消费观念发生从实用性到符号化的转变。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一种存在感,被赋予一种神圣性。消费成为了一种新的异化形式,这种异化在根本上表现为过度符号化。

【关键词】消费社会 符号 异化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而言,消费社会是指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商品买卖在经济活动起主要作用的社会,消费成为刺激、拉动、维持生产的主要因素。与生产社会中人们对商品主要关注物理属性和实用价值不同,在消费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商品附加值,也即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泛滥的符号和无穷的物欲充斥着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直接影响和操纵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行为举止、心理活动,人逐步被符号异化。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我国社会也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社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费社会文化所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消费化社会”。

消费社会特征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消费社会萌芽于何时?研究表明,18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商品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商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这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规模、内容和习惯都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开始注重消费,追求时尚,贪图奢侈。当然,这在当时只是“有钱人”和“有闲人”的游戏,广大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由于财力匮乏,又必须整日劳作,消费和物质享受对他们来说只是空中楼阁。因此,19世纪末的社会还未具备消费社会的特征。

消费社会究竟始于何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一部分学者认为,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出现。福特的生产革新改变了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带来了工业大生产模式。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相同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以前,工资得到提高,生活必需品逐步得到满足,工人获得了消费的机会和自由。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工人已经完全脱离对土地的依附,转而体现为对工业生产的依赖,商品消费成为基本生活需求,在社会市场建设、媒体广告的宣传培养下,大众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相关研究还显示,现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是1850—1870年的两倍,在这一高速增长过程中美国则获得了更快的发展。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生产量的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必然会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化的更新,当消费逐步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时,消费的地位必然提高。

由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调整、社会新特征的出现、社会新文化的形成等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年代,但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的关于起源问题的答案。消费社会特征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而形成的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变化的总的结果。这些特征的出现是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

在消费社会,一切均可被消费,崇尚消费至上

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社会进入了一个跟一百多年前欧洲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一样巨大的变化期。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新变化、新秩序,就是消费社会的形成。波德里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由生产主导社会转向消费主导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符号系统的形成。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波德里亚指出,消费者不是追求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具体功用,而更看重商品携带的意义,是意义的差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波德里亚借助符号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消费性和消费的符号化现象进行了重点研究。

“消费社会”概念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可以说,当代社会消费决定了生产,生产是为了消费,一切均可被消费,消费是一种流行时尚,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消费至上。消费社会的概念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而提出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已经初步具有了“消费社会”的特征,符号泛滥、符号消费膨胀造成符号异化现象,已到了需要重视的地步。

消费社会具有符号泛滥、符号迷狂等特征

符号泛滥。在生产为主导的社会里,消费只是维持劳动者的生命的基本行为,但在消费社会,消费成了主导和维持生产的基本条件,人与外界的关系需通过消费来构建和维持。商品与其说是一种凝结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如说是携带丰富意义的符号,商品交换成了符号象征交换,商品的符号附加值被无限挖掘和放大,人的消费越来越符号化、意义化。在符号化的消费中,随着人们对符号意义的追求,人的消费主体性逐渐被符号化,尤其在媒体和利益集团通过广告和消费价值观灌输而形成的符号系统中,人作为消费者被符号秩序所占有,成为一种符号欲望。

差别化世界。当产品的生产超出了需求,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刺激消费而获得利益,不得不依靠增加产品的符号附加值来达到“区分”的目的。在消费社会中,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相应的消费也就成了划分阶层、区别身份的唯一标准。在符号化的社会中,富贵与贫贱、平等与不公、高雅与低俗都通过符号来体现,通过生产符号来生产“差异”。

生存异化。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符号构建了一个属人的世界。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被泛滥的符号所包围,这逐渐成为一种异己力量而控制人,造成人的异化。

符号的迷狂。为了实现消费,消费者的欲望、需求被国家、商家和媒体无限开发,消费者生活在符号泛滥的环境中,欲望被无限放大,逐步陷入迷狂,如狂热追逐名牌等,人们进入了一种浅薄、没有反思的境地,为满足购买欲,购买大量自己不需要的物品。

我国“消费化社会”现象检视

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不断繁荣发展。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引进外资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国在文化输出的同时深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产品生产已超过基本需求,逐步由生产向消费主导转变,消费刺激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加上西方消费文化的输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消费观念等都发生着变化。当前,人们已不再满足对产品实用价值、使用功能的要求,追求名牌、追赶潮流、讲究时尚之风日益盛行,大量广告充斥各类媒体,娱乐节目霸占电视频道,等等,这些现象表明我国文化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应予以警惕。

本质上,由于物的符号功能取代了物的实用功能,消费异化对于生产是一种破坏,是对物的实用价值的取消,符号消费最终会逐步走向纯符号化。要么商品成为一个空白的意义,要么成为一个无意义的物品。这在本质上也就取消了商品的实用价值的生产。此外,消费文化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在我国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隐藏着文化阵地的争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为新乡医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消费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