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补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核心提示: 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等多方主体,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转变治理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制定适应于农村生态环境实情的具体实施措施及办法。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建设企业环保设施、引导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摘要】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等多方主体,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转变治理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制定适应于农村生态环境实情的具体实施措施及办法。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建设企业环保设施、引导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人口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转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是农村种养殖业技术供给不足。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种养殖业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点,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面对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操作过程,农村种养殖业亟需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供既有效优质又价格实惠的农村种养殖户所需的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资,亟待专业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长期指导和帮助,做好农民知识普及和实践指导工作。

二是农村第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原来在城市发展的与农业和农村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开始转移到乡镇,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新企业或商户的兴起与发展。但是一些承接力不强的农村盲目跟风引进投资,导致废水废气污染、固体垃圾和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需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调整第二、三产业结构,发展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且具有优势的产业,并通过协调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配套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和谐并进,真正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

三是农村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均是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对于厨房垃圾、厕所垃圾处理不及时,甚至随意丢弃成堆,这是农村生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农村居民缺乏资源节约意识,用水、用电、用气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污水、废气排放问题较为严重,含有重金属等物质的污水渗入地下,严重污染个别地区的地下水和土壤,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大型固体废弃物量明显上升。垃圾焚烧是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对村民健康危害较大。农村粗放式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村居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不和谐,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

转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力度

转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具有设计、规划和具体实施的整体思路,是需要进行全面布局、广泛宣传和深入实施的长期过程。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加快转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路,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要树立设计和规划的理念,为具体实施指引方向。各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必须进行实地考察、有效设计和合理规划,为之后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起到指导作用。第二,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优惠措施和办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可以通过奖励、免税等办法引导合适的经营者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力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就要从全方位加强治理实施力度,既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队伍的建设,更要加快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参与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协调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队伍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各地基层农业、环保、执法等各个部门,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并保持有效沟通,利于及时预防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各类问题。其次,要提高农村各产业经营者和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看,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各产业经营者和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再次,要奖惩分明地严格执行各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办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力度。这就要求,必须做到有规可循,既要制定严格合理的制度和办法,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来体现治理效果,做到以儆效尤。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活方式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和普及先进农业科技,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让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能够有效衔接,农村资源得以循环利用,进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首先,提升农村种养殖业技术研发水平,广泛普及农村种养殖业技术,整体提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绿色种养殖、有机种养殖,使更多的农村种养殖者能够认识到科学种养殖带来的环境效益和个人收益的双赢。其次,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培育高附加值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应从技术上、质量上进行严格把控,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为居民提供放心的绿色食品。再次,优化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着重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整体来说,只有通过有效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改善农村生活方式。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中低端消费品过剩,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明显加大。首先,要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基础,只有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上去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才能打得牢。如秸秆回收利用、禽畜粪便还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都离不开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其次,培养农村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在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不过度消费、不互相攀比,通过推进农村居民绿色消费引导农村居民实施绿色供给。再次,在农村居民中培育最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群体,带动大多数周边农村居民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改善生活方式,鼓励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以期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我们应贯彻落实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的国家政策要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探寻问题根源,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找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出路,让农村拥有一个绿色的未来、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成都工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XKS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田春艳:《以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光明日报》,2016年2月22日。

②杨建利、邢骄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4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生态环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