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华民族何以更加自信

核心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历史自信。中华文明史建构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民族传承生生不息、国家日益强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形成了中国人民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样,对历史上的战乱、屈辱、曲折史的记忆,构建了人们对现有和平稳定局面的珍惜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历史自信。中华文明史建构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民族传承生生不息、国家日益强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形成了中国人民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样,对历史上的战乱、屈辱、曲折史的记忆,构建了人们对现有和平稳定局面的珍惜意识。

“古”之所以能鉴“今”,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本身就是一个长时段的坐标系,可以提供认识现实的方位感。明确了方位感,也就为历史叙事、历史记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大前提。

从认识论而言,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我们更加明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为进行客观历史叙事提供了思维基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没有断流。说清楚中华文明史的源和流,说清楚源远流长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都离不开历史。讲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贡献,也就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长时段的历史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方式之一是将个别的历史事实重新考证和言说,至于历史逻辑则不在其视野之内,无视长时段历史反思的要求。

从价值论而言,历史的长时段更加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定位,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提供了丰厚的认识资源。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进步的受益者。这个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在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中,空想社会主义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却没有找到创造这个社会的主体;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人民创造历史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发展了人民也是发展成果获得者的思想,丰富了群众史观的内容。这一价值取向体现在100多年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近百年中共党史、60多年新中国建设史和近40年改革开放史之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实践体验之中。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武装人们头脑,是构建历史自信的思维基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它的价值不仅是解释了历史是什么,更指导了无产阶级如何创造历史。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历史叙事才能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历史记忆才能摆脱个体思维的非至上性,历史自信才能获得坚定的信念基础。

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培育科学的历史记忆,是构建历史自信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个体人生记忆简单化的今天,系统学习历史,把握历史的主脉,认识历史规律性尤为重要。

自觉关注现实问题,是构建历史自信的现实基础。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本来二者的区分就是相对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价值。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完成,自此之后,我们始终致力于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面对第二大历史任务,需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修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8)成果】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