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哲学自信凝聚起变革时代的前行力量

核心提示: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40年的历程。40年的风云变幻,哲学从未缺席。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冲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一个又一个教条和框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藩篱,它不仅解放了思想,凝聚了精神,而且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创造力,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一往直前。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40年的历程。40年的风云变幻,哲学从未缺席。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冲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一个又一个教条和框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藩篱,它不仅解放了思想,凝聚了精神,而且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创造力,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一往直前。

【关键词】哲学自信  伟大复兴  精神力量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哲学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哲学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越是向纵深推进,社会越是发展,实践越是复杂,变革越是剧烈,就越是需要哲学,需要哲学的解放、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创新、哲学的支撑。一个理论只有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自觉自信,我们才能说它在真理性上实现了成熟,达到了科学理论的高度,也才能够引导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从哲学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应当站立的思想高度,也是时代赋予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哲学自信,在时代制高点上引领前进方向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不仅理论思维,而且包括整个哲学,都是时代所孕育的产物。如果哲学研究不能深入到社会实践的深处,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而是沉醉于象牙塔内的寻章摘句,满足于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陶醉于书斋里的玄思冥想,那么它势必逃脱不了“时代的弃儿”的命运。

哲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根本上看,哲学是时代变迁在观念领域的集中反映。黑格尔在谈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如果说,哲学是一套独特的密码系统的话,那么破解它的密码本就隐藏在它的时代之中。因此对哲学的考察,需要将其放到时代的大坐标系中进行。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哲学大发展的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可以说,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对时代精神进行深刻把握和精确表达,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要不负时代重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哲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对时代的简单反映,也不是单纯跟在时代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自觉站立在时代制高点上以其特有的洞察力来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就此而言,哲学不是在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而是报晓人类解放的雄鸡。对于中国而言,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以理论的变革为先导;理论变革又总是以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为前提,而吹响人类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号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如此,1978年在北京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是如此。

哲学是时代的眼睛,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什么样的理论引领,以什么样的哲学支撑,以什么样的思想筹划,才能把历经磨难而奋进不已的中华民族带入复兴的新境界?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离不开对当今社会发展走向的深刻洞察和系统剖析,离不开对当今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准确把握和精确表达。简而言之,变革时代的中国强烈呼唤着哲学的支撑,哲学也将为变革的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这既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使命所在,也是其自信的源泉。

哲学自信,在实践制高点上推进社会发展进程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那么应当如何把握我们这个伟大而复杂的变革时代呢?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论述告诉我们,对时代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而必须深入到其最为根本的社会实践之中,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把握时代的本质和趋势。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如何把握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在大部分学者沉醉于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的空前繁荣之时,马克思则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他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导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够在实践和对实践的把握中得到解决”,并以锋利的思想之剑穿透了资产阶级所构筑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幻象,直指其背后的基础性的物质实践,经过极其艰苦的思想劳作,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性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性,一方面指其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指其未来必然走向消亡。这就是站在实践的制高点上对社会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不仅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实际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深刻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世界历史的面貌,这充分证明了,哲学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反思并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站在实践制高点上引领并改变世界,这才是哲学自信应当具有的实践高度。

今日之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当前,各种环境十分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迫切需要增强哲学自信,勇于并善于站在实践制高点上来把握和破解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哲学自信,在历史制高点上洞察社会发展大趋势

哲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问,学习哲学离不开对哲学发展史的学习,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学习。但哲学对历史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更是思想性的,不单纯是为了掌握历史事实,更是为了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简而言之,哲学视域中的历史,不是面向过去的寻幽探微,而是为了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展望未来。

黑格尔建构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其杰出的思辨力令无数人叹为观止。但他的哲学中最为值得重视的贡献,在于其抽象形式背后的现实内容,这种现实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斥着恢弘巨大的历史感。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恩格斯还认为,黑格尔“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予以创造性发展,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占据了历史制高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已经不可辩驳地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每一个伟大胜利,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指导和成功运用。实事求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也是通往历史制高点的路标。对于中国哲学工作者而言,实事求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作为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汉语词汇,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改造,成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标志性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典范。

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并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更多地意味着一条道路,一条经由社会现实的总体和本质来理解并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对于这条道路而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个路标,一个指南针,更是一个发动机。它推动着人们迈开步伐,行动起来,走向实现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离开了现实的行动,单纯的路标就毫无意义。因为对于勇于探索、善于行动的跋涉者而言,路标至关重要,对于那些根本不想或不敢挪动一步的人来说,任何路标都毫无意义。对于正在复兴之路上奋进不已的中华民族来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现,对于今天勇于探索、善于行动中国人民来说,增强哲学自信不仅是理论认识,更是实践动力;不仅是指南针,更是发动机。

哲学自信,在思想制高点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哲学是一门思想性的学问。思想对于哲学来说,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组成部分,而是其安身立命的家园。离开了思想,无以论哲学。但哲学所倡导的思想,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脱离实际的苦思冥想,不是躲进书斋中苦心孤诣地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而是现实中的思想。它总是在直面现实,在分析和解决时代和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

马克思曾经指出,“伟大的思想也有自己的《fate》[‘命运’]”。思想的命运不取决于其自身概念的建构是否完备精密,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捕捉到了时代的问题并予以科学解答。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思想曾经一度或几度辉煌,但最终由于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而归于沉寂,就像博物馆中的青铜器那样,仅具有历史的价值,另有一些思想虽年代久远但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可以说,思想的伟大与否、深刻与否,不在于思想本身,而在于思想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实践的本质。

一般而言,哲学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这构成哲学的一大特点,使其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这种抽象性使哲学具有更高的概括力、更深的把握力,可以占据思想的制高点纵览古今中西,可以更有条件回答“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等重大历史课题,也可以更有能力面对那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经验,做出新提炼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既对当代中国哲学提出了新要求,也开辟了广阔新天地。

现实是思想之源。作为思想的哲学,从来不曾脱离现实,而是与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哲学问题的提出、回答及检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哲学的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价值体现。任何试图弃现实而去的思想,也必然被现实所弃。哲学自信的力量来自现实,也必将回归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树立哲学自信,就是要真正读懂读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大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自觉参与到这一伟大实践中来,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哲学自信,在价值制高点上坚持为人民做学问

哲学是最贴近人心的事业。从根本上讲,任何哲学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立场。完全“无立场”的哲学只是一种理论的虚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纯而又纯的无立场的哲学,差异仅在于其价值立场是鲜明的,还是隐蔽的。从价值立场上看,一种哲学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其逻辑论证是否足够严密,其概念范畴体系是否足够完备,而且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能否成为社会成员的主导价值取向,能否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它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这使其与一切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帜,鼓吹进行“纯粹客观”研究的哲学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就鲜明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它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改变世界的强大武器;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上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所以具有持续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占据了价值的制高点,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基本立场,自觉为人民群众鼓和呼。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作为“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的高尚品质。不仅马克思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具有双重品格,不仅是卓越学者,而且是坚强战士。他们的哲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上,而且体现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上,特别体现在实践中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者毛泽东邓小平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条件下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也是这样。

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开辟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40年的历程。40年来,中国发生了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变化,其涉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对于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而言,40年的沧桑巨变,旧的时代精神被突破,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形成,从哲学高度对新时代的精神之精华加以提炼、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使命所在。40年的风云变幻,哲学从未缺席。从改革开放之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今天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哲学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冲破了束缚头脑的一个又一个教条和框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藩篱,它不仅解放了思想,凝聚了精神,而且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创造力,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一往直前。让哲学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新的解放,为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变革   哲学   力量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