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生活哲学源于对现实的批判。我们应从物质生产出发,就生活哲学提出改造当前现实的科学路径,由此解答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求更好地提升当代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生活哲学 生活品质 改善生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哲学,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审视生活,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哲学与生活哲学两者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的最终目的导向也将应用于生活,即生活既是哲学的本源也是哲学的目的。此外,哲学虽然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作为生活中规律的总结与提炼,能够对生活起到指导作用,将哲学思想引入生活,能够改变生活的固有状态,不断改善与超越原有的生活。

生活哲学的兴起

作为新兴的哲学形态,生活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哲学形式,更加强调的是以“生活”为导向,回归本真的生活。生活哲学的起源在于,对于传统哲学的批判,传统的哲学虽然也起源于人类生活,但其实际理论与关注点并未真正完全应用于生活。传统哲学比较注重的是发展较为高深的思辨理论,其过分关注基于形而上学的理论研究,往往容易忽略对于“人本位”的思想关注,这就导致哲学更加远离了现实生活,不能够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动力源泉。就中国当前发展现状而言,深化改革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改革的中心是解决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困境,这就需要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教育不公平等环节中传达哲学的相关理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生活是每个个体生活的集合,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候,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生活哲学概念的引入,对于缓解与消除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缺失等不良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效用。在社会的转型中,相对于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弱势群体的生活令人堪忧,其社会地位的不稳定造成该群体的过渡性尤为突出。该群体生活幸福指数偏低,相关群体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领域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性。在生活哲学的有关理论中,针对类似弱势群体能够提出很好的指导建议,由此,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现实需要,综合运用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引发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责任感,鼓励大家奉献爱心,关爱弱势群体。

生活哲学的当代内涵

哲学作为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往往从日常的生活中汲取理论素材,从具体的问题中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本质性问题。随着日常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哲学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从社会生活着手,从生活中捕捉素材,不断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源。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社会生活的矛盾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体现为阶级对立矛盾;但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导致现今社会生活的矛盾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阶级矛盾,实现了单一矛盾向多元矛盾的转变。哲学要回归生活。任何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生活,任何存在生活的地方就应该蕴含着哲学,就需要哲学能够真正做到目光所及。通俗的解释,传统的哲学概念相对高深莫测,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哲学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哲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事关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中,比较忽视对于个体日常生活的关注,甚至认为哲学用之于生活实为大材小用。就当代社会而言,传统的哲学思想有失偏颇,就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现象进行探讨,过度的消费与超前的消费,往往容易造成群众为物质所负累。

哲学要批判生活。生活哲学的另一个当代表现为,对现有生活的理性批判。对待生活,广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观念大致为,歌颂生活与感恩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兴奋点。现实社会这点表现的尤为突出,许多人尤其以年轻人为主,往往存在有活在当下的思想,沉迷于生活的灯红酒绿,自得其乐,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此时引入哲学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哲学之于生活意味着担当,哲学工作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改善生活。唯有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对待当今生活,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阐释世界观的同时致力于改造世界,善于发现个人生活中的不足,敢于应对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以哲学来改造生活。

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哲学在本意上具有一致性,辩证的范式与历史的观念,凸显了两者在哲学领域的有机统一。生活哲学具有马克思哲学的特质,遵循着其要义,汲取了其精华,是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石与框架展开的创造性理论。生活哲学的理论体系在价值选择上与马克思主义相统一,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受时代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增添与补充。生活哲学打破了固有的哲学体系化概念,其中蕴含的创新理论与时代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创新。

生活哲学对于价值的把握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知识论内涵的描述,生活哲学勾连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今生活存在的必然联系,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提炼,鲜活的展现出哲学的时代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示与时俱进的社会意义创造了可行性的范例。第一,生活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哲学要立足于当下生活,而不是对于过往生活的延续。生活哲学是要将哲学与生活相结合,强调向当今生活的回归,而不是向历史生活的回归。虽然历史生活与当今生活同隶属于“生活”的广义概念,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生活也随之被赋予了阶段性的特质。名义上相同的生活,实际上大相径庭。所以,生活哲学中的“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第二,生活哲学作为科学范畴的分支,不是简单的哲学概念,其中蕴含着科学性的要素。这就体现为,生活哲学不仅仅关注自然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致力于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点滴问题,是一个综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的集合概念。就如上内容可以观之,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许多共性。

纵观历史,改革开放引发了生产力的变革,人们的生活随之改变,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激发了价值实践论、生态发展论等思想的产生。总的来讲,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其依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将现实生活与传统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从生活的普遍意义上,将社会群体、社会个体、社会实践同生活价值、生产与生活、自然与生活、国家与生活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怀着审视的眼光来全面的研究生活,为了更好的规避生活中的问题,减少损害生活的破坏因素。举例而言,生活哲学能够从中国的时代性出发,根据生活哲学的概论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意义。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最小化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充分照顾环境的供给与其他社会要素的承受能力,真正践行科学发展,做到提高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哲学的发展要紧紧立足于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照搬现代社会,无疑会大大降低其指导效用,所以哲学不能够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哲学强调的不仅仅是对于传统哲学的学习与借鉴,更注重的是基于当今生活现实而对于固有哲学理论进行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就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生活哲学的当代内涵展开论述,形成对于生活哲学这一新兴课题的完整认知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②王文章:《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发展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