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科学生态观的智慧结晶蕴含着理性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精髓与萌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契机回顾生态中国的建设,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赞许又是对美的生态环境的期待。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特征 轨迹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建设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纽带,关系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成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能否以生态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关乎到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又影响到社会机制改革的时效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生态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当前中国社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指南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同于马克思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完善与延伸,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广义解析。生态文明机制下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关系为基石”“生态问题的生产方式的根源性调整为核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根本”,这是新时期生态文明的总体蓝图勾勒。生态文明机制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继承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同时加以时代性延伸,同样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存在物,是在自然中不断演化而来,人同自然万物自始至终都是有机的统一体。不同之处在于自然作为有规律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而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二是马克思强调劳动的二重性,即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是自然问题频发的根源,人类受利益的驱动不断向自然索取在造成自然失衡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

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人与社会、自然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必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维系的根本纽带。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具体化、时代化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是当前社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践行

生态建设的日常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代性践行的基础,日渐恶化的生态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代性践行的催化剂。就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而言:主要包括本体性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试点——可持续发展观。注重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早产物,在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的线性思维机制中推崇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原生态沿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保护领域的纲领性指导,是“大美华夏,生态中国”的雏形。关于可持续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本土化承载主要体现在: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始终注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可消耗资源是自然客观存在的,同人一样属于自然存在之物。生态环境作为人与自然万物的空间维度始终以客观规律的演绎而存在,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过度开发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机制机能,因此要倡导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当代群体生存的现实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又要关注下一代与自然生态的互惠协调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观较为深刻地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因果认知,它认为不符合生产规律的劳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践行理应注重合理生产方式的传播,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驱使下低碳经济、环保经济逐渐占据工业空间的主流。总之,可持续发展观有效地防止了踏入“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循环,开辟了中国生态理念的新天地。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航标——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无疑聚焦着个体社会利益的分化,注重个人本位的培养。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最本质的阐述。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佐证并推崇生态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界的扩展要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界,毕竟人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不能脱离自然。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预示着马克思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临界即和谐相处。首先,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是一致的。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问题反作用于社会后社会共同的诉求。再者,和谐相处是马克思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最临界的支点,否则无论何种对立的扩张,都无益于社会自然的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指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浪潮中不断被践行并日渐中国化本土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指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立足个体、深入群体、渐入社会坚定了行为模式。

首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社会全方位的建设机制,经济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应有的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依托经济建设,一方面经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生产力结构性调整的侧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极易诱发生态问题。

其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整治建设的巩固,法律规范的约束性指导性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勾勒了强制性行为规范,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划清了行为底线。

再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立足个体、深入群体、渐入社会的行为模式凝聚了社会道德指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不再是政府领域的方针而是“大美华夏,生态中国”蓝图下为实现生态梦而提倡的生态伦理。

最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践行还在于生态文化的意识性转化,使之成为社会信念、群众信仰,具体表现在区域性的生态文化的宣传与理念承载中。此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理应归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创设和延伸。

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作为新时期国家关于生态规划与建设的主旋律凝聚着群众的生态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除显性地表现为上述中国化理论指导外,还被群众倡导成为喜闻乐见的生活点滴。比如:绿色生活、绿色殡葬等。无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何种时代性践行都彰显着以下特性:

一是层次性,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围绕单一生态持续到社会多机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践行轨迹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终结,在社会机制中实现了由伦理道德到法制约束的递进性扩散。

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代性践行的信仰架构,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践行以群体系统性工程建设为主,注重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主动摄取使之成为全民族生态梦的指南而非被动吸取,进而上升为信仰。

三是常态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从思想指导到行动指南的细化及隐性生活化的践行使之成为喜闻乐见影响非凡的常态化活动。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践行必将以全民出击、全员协作力争实现期盼已久的生态梦。

(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参考文献】

①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异同》,《哲学动态》,2016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   价值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