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作为科学生态观的智慧结晶,蕴涵着理性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精髓。以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为契机,回顾“生态中国”的建设,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赞许,又是对生态梦的期待。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生态梦 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解决生态问题。深刻理解马克思生态文明内涵,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中汲取精神动力和养分,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既包括生态经济观的解读,又包括对生态社会观和生态经济观的客观论述

马克思生态环境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深刻指出,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自然界是人类起源的根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主要是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然环境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态承载能力下降,也会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灾难。因此,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马克思的生态经济观强调,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都是生产力的一种,自然生产力的劳动生产主要集中在无机界。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很大差别,自然生产力主要受到自然规律影响,可以不按照实际劳动和劳动时间进行计算,自然生产力也有自己的生产率,整个生产过程并没有任何实际劳动者参与,只是自然本身在生产。社会生产力其实施主体是人类,人类通过自然界获取资源和材料,然后再通过生产加工转变自然界的物质性质和形态,从而满足人类不断的物质需求,之后人类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将物质返还给自然界,从而实现物质循环发展。在这一生态经济循环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创新来实现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生态人口论,他认为人口与生活资料消耗呈现正相关,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人口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一旦生产资料没有跟上人口增长速度,就必然会通过优胜劣汰方式减少人口增长,最终达到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均衡发展。要想实现自然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人类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还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为此应该从资源和环境实际出发,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从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看,自然环境破坏现象较多,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工业废物污染、城市雾霾等问题不断涌现,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都造成影响。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污染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重视生态环境改造,加大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工程,继续深化三北防护林工程,推进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改造,加强三江源头治理,这些系统工程建设无不体现出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体现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在要求。因此,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引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大完善。马克思理论体系包罗万象,既有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同时也包括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但生态文明理论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也应该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于更加全面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于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理论体系是实践中走出来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态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因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将马克思生态观作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思想观念,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升人们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是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马克思生态观深刻指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方向,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从制度层面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有利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高。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向自然不断索取资源,却没有看到周围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雾霾天气、水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日益出现。这些环境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没有注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树立起绿色生活理念而造成的。为此,应该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作为思想引领,通过自身学习改造,从个体的绿色生活开始,坚持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绿色购物,坚持从我做起,避免资源浪费,树立正确消费观念,转变生活方式,践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四是有利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曾深刻阐释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及其后果,因此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应该注重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坚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在向自然索取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下,要按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淘汰产能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坚持绿色GDP,将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坚持科技创新与转变生产方式相结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和理论价值。当前,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走生态文明治理之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观念,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机制、经验和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5JD710024)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萌萌:《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第4期。

②常丽霞、韩雨辰:《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价值》,《学理论》,2016年第6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   生态   文明建设   中国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