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富观

核心提示: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异化了的、错误的财富观逐渐产生。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对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环境下继续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异化了的、错误的财富观逐渐产生。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对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环境下继续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财富 论述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一定时期的人们对财富形成的根本观点、总体看法就是该历史时期人们的财富观念。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之产生了一些异化了的、错误的财富观,从马克思对财富的精辟论述中进一步探析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指导社会实践、指导人们对于财富相关问题予以正确地对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马克思对财富的精辟论述看马克思主义财富观

关于财富的产生积累。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神圣家族》中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实现自身目的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性要素,劳动同时也是人的需要,而自然界是产生财富的初始源泉,科技对促进财富增长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财富是自然资源基础上各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在社会高度发达的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其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类就是以进行劳动的方式不断创造新的财富,财富也就逐步积累起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便逐步繁殖发展,人们的新的需求不断被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步得到实现。

关于财富的物质内容。关于财富的物质内容方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说道,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因此,财富的功能在于供人类使用,这对财富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因为人们就是为了维持生存并将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而长期进行生产活动以创造积累财富的,人们创造积累财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使用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生产力”,此话对于财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凝集的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

关于财富的表现形式。具体商品本身就是财富的基本形态的表现,此观点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财富表现形式的看法,但马克思却认为,人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类的需求日益丰富、复杂,财富的表现形式也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也就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形式并存且相互作用。社会财富以“物”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具体的桌子、椅子、加工过的木头等作为物质对待,这些均属于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结果且由人们赋予了它们存在的形式,财富在此状况下以自然资源而存在着。马克思将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不过是认为应该让两种财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形成合力。

现代社会部分人的财富观产生了异化、畸变

财富观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现代社会人们的财富观应该较之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了重大进步发展,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以指导人们正确追求财富、对待财富引起的系列问题。但是,现代社会部分人的财富观却产生了异化、畸变,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一定困扰。

现代社会财富观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对财富的追求过于贪婪,一些人追求财富已经达到了赤裸裸的境地,完全将传统道德观念抛弃殆尽。人们对价值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异化,不分美丑、荣辱、是非而将财富作为价值高低评价的唯一标尺,“重利忘义”现象客观存在乃至广泛存在。在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环境下,确实有一些人不劳而获,导致人们不热爱劳动,没有把劳动当成一回事,而是等待不劳而获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违法乱纪追求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高官落马的事实表明个别官员财富观念的扭曲,物质财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具有外显性,而精神财富显得难以评估且不易被发现和利用,所以不少人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却放松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毫无兴趣毫无行动,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最终走向人生歧途。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对指导当前我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环境下继续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健,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姿态创造财富、追求财富,正确处理好“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让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

要将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合起来。当前不少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在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感到精神空虚无聊,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在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财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物质形态的范围。然而,现代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更加激烈,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更加强烈,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的现象更加突出。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发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引领作用,指导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精神财富的充实提高,拓展财富的内涵外延,将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合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我们对物质财富进行适度的追求是必要的,通过物质财富的获得夯实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注重精神财富的追求,用精神财富充实我们的生活,提升生存质量。

要将追求财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物质财富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对此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予以充分肯定,但财富有着积极的作用而非全部作用,财富的积累是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却非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财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其载体和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财富形式更加丰富化。目前存在的不良趋势是,部分现代人过于热衷追求物质财富,人成为财富的“奴役”,人在财富中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出来,也就谈不上恰到好处地利用物质财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环境生态污染问题也与此有着必然联系。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指导作用,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实现有机统一,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地位。

尊重劳动这一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的初始源泉。虽然自然界中有着一些不用通过劳动便存在的财富,然而大部分物质财富必须通过人的劳动来进行创造,精神财富更是人的智力劳动的成果。那些期待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当前财富的合法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和丰富,但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指导,始终尊重劳动这一创造财富的源泉,纠正社会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不劳而获思想,严厉打击各种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取财富的行为,大力弘扬和传播勤劳致富的观念,让辛勤的劳动者有尊严、快致富、能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中国人民获取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的梦。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要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