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今年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要在北京举行,目前已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参会,同各国一道勾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愿景。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各国之间通过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互动,将和平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中华文化的智慧撒播下去。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时提出,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历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血脉经络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讲话时强调,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支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鼓励更多亚洲国家地方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亚洲旅游资源丰富,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应该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让旅游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以国际留学生为例,根据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增长幅度超过10%。生源排名前15名的来源国中,泰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出,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民心相通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营造良好环境。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4年5月15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习总书记在诸多场合提到“文化互鉴”四个字,并且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从而让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平发展对人类的意义,这不仅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促进各国友好发挥关键作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