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国情调研 > 正文

中国有望2029年前后超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6)

    六、对策建议: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阔步重返世界之巅

(一)以我为主、炼好内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中、美两国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并对两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我们更清晰地认清了中国在各方面与美国仍存在的差距。即使到2050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与作为领先发达国家的美国相比,人均收入也仅为一半左右。对此,我们应认清差距,把追赶美国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力争在未来30年仍能实现年均4%-5%的经济增速,早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1、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从供给、需求两端强化“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实现国际竞争力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民生持续改善的“新增长”、“新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改革开放创新+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核心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体看,可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发挥市场在配置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质量,从而不断提升其引致、满足有效需求的能力,打造“强化市场型”政府,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

二是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用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国企民企等企业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快国企改革和放开民企准入,解放生产力,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国企、民企“双进步”,满足民众需求。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积极引入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人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2、聚焦发展实体经济,保持制造业领先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特朗普上台后,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的战略,意图重塑美国的实体经济,占领全球制造业高点。对此,中国应聚焦发展实体经济,保持制造业领先的竞争力。

一是加快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我国制造业发展活力。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第一,打破条块分割、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第二,加快税收体制改革,清费减税,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第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国企民企双进步,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需要充分认识新技术变革对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作用,将科技创新体系与金融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技术革命中抢得先机,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第一,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坚持发展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发挥金融体系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一,要加大财政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研发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新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和新技术商业化等方面的研发活动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第二,健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适度发展虚拟经济,让大型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都能通过适宜的渠道获得金融支持;第三,积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改进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要打造我国制造业鲜明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和良好的业界口碑,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客户群体和广泛的影响力。第一,鼓励行业和企业资源向品牌聚集,支持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发展,成功形成一批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第二,组建面向国际市场的大企业集团,鼓励我国现有大型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发挥协同优势,持续提升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3、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权保护,成为引领全球科技的主导力量

从中美两国未来经济发展测算来看,面对劳动力和资本增速的下降,两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近年来,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仍保持快速发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移动互联网、页岩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计算等领域,获得了较大突破,正在引领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面对美国科技的强大实力,中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权保护,吸引全球科技人才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要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完善产权保护体系。创新创业不仅会催生大量企业,而且会推动股权债权、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权益流转,这需要我国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要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将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吸引全球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我国需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思维和创业勇气,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到我国进行科研与创业。

4、鼓励生育与吸引海外人才回归并重,改善教育医疗,提升“人力资本红利”

当前中国和美国均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及生育不足的情况,美国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再加上移民的补充,未来仍能保持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国总和生育率低于1.5,且面临人口净流出问题,未来10年内将见到人口高点并开始下降。对此,应从鼓励生育、吸引海外人才回归以及加强教育三方面入手,提升“人力资本红利”。

一是完善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并进一步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尽管目前全面二孩政策已经落地,但仍存在“不敢生”、“生不起”等现象,应在教育、医疗、就业、税收方面切实减轻父母抚养孩子的压力,让普通家庭生得起孩子、养得起孩子;同时,应进一步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可考虑在适当时间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二是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归。构建有利于海外高端人才回归的客观条件,包括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趋于公平的创业环境;轻税减负的营商环境;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等。力争在未来能由目前的人口净流出变为净流入。

三是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等服务业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红利”。医疗和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要使中国未来获得根本性的经济增长动力,克服人口红利衰竭的困难,需要通过加快开放服务业,积极改善医疗、教育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情况下注重劳动力质量与结构的提升,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在劳动力要素上实现供给升级。

(二)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经济总量之和占世界的40%左右,而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要达到50%左右,中国与美国无疑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有学者甚至为此提出了“G2”的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1、努力增进中美双方的战略互信

努力增进中美双方的战略互信,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石之上。应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并不会挑战甚至取代美国的地位,而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共同维护和平,共同实现发展。只要中美各自都能秉持战略互信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够不断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2、促进中美双方的务实合作

充分用好新建立的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做大合作蛋糕,制定重点合作清单,争取多些早期收获。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推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健康发展,探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挖掘环保、城镇化、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3、积极加强中美双方的人文交往

国与国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当今时代,民意越来越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两国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人民相互友好,国家之间就友好,反之亦然。因此,应鼓励和扩大两国各领域、各界别民众,包括家庭、社区、学校、民间团体等社会基层民众之间的相互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感情;深化文化交流,使双方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实现彼此包容与融合。积极引导各自民意,让支持中美友好合作成为主流声音,不断壮大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

4、不断加强在国际地区热点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

要加强中美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有关地区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和解决,拓展在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承担与自身国力及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内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5、以“一带一路”推进新版全球化,打造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成功样板

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当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增长的关键时刻,应积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引领世界走向深度的全球化,让全球化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更加普惠。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将首次用自己的发展理念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构建新版全球化、中国积极参与新治理的成功样板。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