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比较研究 > 正文

回望德国五十年治霾思路:科技做支撑 民众多参与

谈到德国,我们常常会想到它强大的汽车业、钢铁制造和大规模的工业园。不论你用于撰文的钢笔,还是家用的净水壶,德国的技术和工艺总能让我们走在生活的前列,但即便是如今蓝天白云常在的这样一个国家,在上世纪依然也经历了谈霾色变的时期。

空气污染在上个世纪初期其实是个并不起眼的词儿,因为它总是看起来离我们生活很远,感受并不深刻,直至它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之后,空气污染治理才成为人们诚惶诚恐的行动目标。当然,德国也不例外。

在1960~1970年代,德国曾一度面临相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这个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机械制造业,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的40%。

而在1962年12月,鲁尔区首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当时,部分地区空气SO2浓度高达5000μg/m3,因雾霾而殒命的超过150人。也正因这次重大的伤亡,让德国政府和人民开始认识到治理雾霾的必要性和严重性。

科技治霾 绿色经济不断发展

治理雾霾是不少国家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共同课题。在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上,不少国家把制定法律和完善管理机制作为重心,德国在这方面也同样下足功夫。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还另辟蹊径,选择了在科技治霾上寻找大气治理的突破口,成效斐然。

随着空气污染治理的进程,法律和制度变得越发严格,德国各类企业的环保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蓬勃发展。德国不仅逐渐加强空气净化处理等环保产业;同时也强化分析研究空气污染的源头、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实时在线监测污染源等举措。到2016年,德国联邦和州一级机构共设立约65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各地的路边竖立着一个个灰色盒子,上面装着像天线一样的感应器。这些感应器其实叫“空气指针”,是市区嗅觉灵敏的“鼻子”,成为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一部分。它可以对城市里的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测量,并计算和传送相关数据。此外,各地环保部门每天会将各个监测站的数据汇总,并在网站上公布空气质量状况,内容包括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等。

除了利用科技装备来精准测量城市空气指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则是德国科技治霾的重要方向。

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推动下,各级政府都积极推行新能源使用,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02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环境相容性监测法》,具体规定了发展新能源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比如规定风力发电装置要选择符合生态和合适环境的地方进行安装。在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同时,也注意防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随着科技进步,德国不少地区空气转好,联邦政府于2010年推出“能源方案”长期战略,继续推广绿色能源使用。到2016年初,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30%,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超过核能,成为第二大电力来源。

德国作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王国,各大汽车制造商数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更节能的环保汽车,一些小企业也积极参与研发,尝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因此通过科技治理空气污染给德国工业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2007~2010年,德国绿色经济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2%。2011年,德国在环保和能效领域的市场达到3000亿欧元(约合22000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政府还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来鼓励民间参与新能源创新。这样,通过科技来治霾得到政府、社会和大众的支持,成为的德国空气环境良好的制胜法宝。

 巨资保障 环保价值持续提升

其实德国治理空气的过程比人们表面上看到的更为艰巨和复杂,不仅需要持续的技术革新,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很难算出在过去的50年德国为了让鲁尔区重现蓝天具体花费了多少钱,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政府在环保和转型上投下了血本。

以鲁尔区为例,仅就众多优惠政策中的煤炭价格补贴一项,德国政府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给鲁尔集团(现世界500强之一,位于鲁尔工业区的涉足众多领域的采矿和技术集团)近百亿马克(约386亿人民币)的补贴。在其他方面,德国政府在关闭污染企业、解决失业问题、治理污水、集中整治土地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旨在推动鲁尔地区生态和经济改造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计划,从1991年~2000年的120个更新项目就耗资超过800亿欧元(约5853亿人民币)。

此外,为了缓解德国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不少城市开始着手拆除阻隔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同时扩大面积绿化,打造绿色通风走廊,并规定大型建筑物周围必须有绿地围绕。如今德国城市建筑的屋顶80%以上都有绿化,进行空气自我清洁。这些举措和项目都需要各级政府巨大的资金支持,虽然投入巨大,但是成效可观,并且很多的设施都能持续使用,其环保和经济价值都在不断增长。

参与深入 环保意识落到实处

有这样一个民间调查,对1000名德国人在购买汽车类型的选择方面进行提问,有2/3的受访者表示将来购车会首先考虑新能源汽车,其中倾向于混合动力和天然气动力的分别为41%和31%,选择纯电动汽车的为25%,而准备继续选择传统动力汽车的人仅有30%左右。虽然调查的样本数不那么权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几十年来,德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走在很多国家的前面。

不仅是能源汽车的选择上,更有不少民众认识到减少排放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不少工厂管理层自觉减少排污,一些农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很多居民生活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些都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不仅仅是支持国家层面的环保政策,更是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

如今,树木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财产之一,受法律严格保护。如果想移动或砍伐任何树木,都要向政府申请,否则就算违法。德国很多大城市中心设有自然保护区,如科隆大学附近就是绵延几公里的草坪和绿树,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在此地踢足球。这里不但草坪常绿,而且野生的兔子窝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融洽。由此可见,经历了环境治理阵痛之后的德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也随之提升了。诚如我们所知道的,数十年的科技、经济等手段固然有效,但若是民众的意识也与之同步了,不仅是德国的空气质量,乃至整个环境都会为之改观。

[责任编辑:高珩瑞(实习)]
标签: 德国   民众   思路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