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核心提示: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整体论,体现了政治家、战略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迅猛发展,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实践中发展而来,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方式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著作中文化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可挖掘到的邓小平对社会文化的论述中,他在1941年5月《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这篇报道中说到,当时中国不管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不同势力,各种势力的文化工作都与其政治任务密切联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计划,“四有”中的有文化,指的是有必要的文化知识。邓小平更加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单指教育、科学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同时也指思想、理想、信念、纪律、道德这些人类社会精神层面的东西。

邓小平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中一再强调,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方针,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教育不仅对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它还是提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教育能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教育,我们要牢牢抓教育。邓小平还提出“四有”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

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标志着人类发展进程的高低。我们学习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通过知识塑造自己,激励自己全面发展,做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马克思曾提到,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人的发展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关健,邓小平在这个层面强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在提高物质水平基础上,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建设精神文明社会。在邓小平看来,文化不只是对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他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使广大人民有素质、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整体论的思想。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强调,社会是一个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体。社会结构的基本系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结构的演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要强盛,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着重搞好经济和政治建设,也要搞好文化建设。邓小平文化思想的一大重点是从整体结构去把握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邓小平从优化社会整体结构出发,强调只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更好发展。邓小平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定位的思想,凸显了他超前的眼光和对全局观的把握。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体现了政治家、战略家高度的文化自觉。邓小平作为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怎样对待西方文化。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封闭,历史在前进,我们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因此我们要摒弃过去闭关自守的心态,谦虚谨慎地接纳当今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反对照搬照抄,而且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鉴别和判断,在与他国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我。邓小平认为,文化自觉对于人类的自我认识有着重要意义。文化、自然和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立关系。人要做好在自然、文化和本能之间的协调,这才是人类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觉特征。同时文化自觉还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包容,让我们懂得谦虚低调,懂得山外有山,要海纳百川。研究邓小平的文化自觉,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但作为个体,要在实践中领悟文化自觉的真谛。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历史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人的创造品。人民群众作为一切生产力中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历史的缔造者。邓小平曾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既然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决定力量,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求牢固确立群众本位观,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和人的最大潜能。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认为首要的是思想解放。思想不解放、僵化,各种条条框框就会多起来,从而束缚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结果就会丧失时机。其次是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文艺工作者的天地其实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应以热情饱满的姿态,走进生活、深入生活,用艺术和创作来挖掘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新事物、新思想。同时需要认真考虑自己作品会引发的社会效应,力求将正能量积极的东西反馈给大众,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环境。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启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增加,因此研究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兴盛支撑着国家民族的强盛,文化能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但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历史文明的积淀。它既能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当今社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曾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是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提升,无不需要文化的支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化的建设,没有智力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一个国家就如一个空壳,没有内涵、没有软实力,一旦出现社会动荡、国际纷争,这个国家就很容易被击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民中抓文化,让学习成为一种行走在路上的姿态。

学习文化知识必须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要以一种审视的姿态去继承精华,而不是盲目的将各种不入流的文化收入囊中,同时要在优秀的成果上加以创新,努力探索科学的真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我们必须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传承给后人,让他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呈现出时代的新面貌。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渗入我国,各种思潮来势汹汹,西方国家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待外来文化一定要批判的吸收,大胆地借鉴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抵制恶俗的文化潮流。邓小平以宽广的胸襟、创新的眼光打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目的在于将世界的先进技术、优秀文明成果引入中国。为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财经大学教授)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城镇多民族互嵌式和谐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BSH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邓小平   文化建设   意义   现实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