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撑智库发展的多维网络体系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智库应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因此,智库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克服智库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的一些制约性问题。当前,智库研究人员在参加国际交流、研究报酬获得、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刚性约束和实际困难。建议首先解决最突出的三个问题:
改善智库参加国际交流的管理。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功能,简化智库在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对话、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出台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关于出访经费、出访时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的政策。
落实科研激励支持政策。有关部门要及时开展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的细化落实,并对落实情况组织督查。审计机关应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
出台智库评价制度。智库评价制度包括对智库科研人员的评价和对智库的评价。鉴于咨政类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存在区别,应建立智库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系统,以体现咨政类成果的针对性、务实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制定智库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智库的科学评价,激励智库健康发展、提升智库总体发展水平。
组建智库行业协会,促进协同发展
通过行业自律提高智库生态圈的自我净化能力,组建智库行业协会,搭建智库间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同行共治、同行评价引导智库规范发展,发挥互相监督功能,监督智库对其研究成果负责,提高其严肃性和科学性。通过行业协会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加强合作,做好成果统计和智库评价,加强思想产品的产权保护和成果分享。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建共享的智库信息化平台,实现智库间对重大战略项目共同探讨研究、共享知识资源。在不同的战略领域内各聚集数十个顶尖智库,避免重复研究,有效组织分工,及时沟通信息,赶超国际同行。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