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借文化产业化“东风”,提升青年文化素质

核心提示: 文化产业化大潮深刻影响了当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青年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我们应该乘势利用这一文化产业化大潮,推进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社会整体文化品位的提高。

【摘要】文化产业化大潮深刻影响了当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青年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我们应该乘势利用这一文化产业化大潮,推进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社会整体文化品位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  青年文化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化大潮扩充了青年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

随着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被激发出来,各种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财富,文化产业化大潮滚滚而来。据《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了64.1万户,从业人员为1724万人,当年的资金流入为3241.8亿,资产总额为10.9万亿元,主营收入为7.56万亿元,增加值为5332亿元。其中影视、音像制品、戏剧舞蹈表演、体育、娱乐、策划、文化旅游等产业表现得最为突出。而规模化扩张、规范化经营以及跨地域运作的不断推进,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化大潮快速“荡涤”全国。一方面,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也带动了行业革新,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同样也在不断完善。对于青年群体——这一文化产业的重要受众而言,产业化大潮无疑扩大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孕育出更为多元的人文理念,为青年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经济潜力的释放,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集中开发、运作,加快了产业化调整与发展的节奏。而新的统筹理念、全新经营模式的引入与应用,也充分挖掘了文化资源独有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潜质,因此也让文化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凸显。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各种文化资源不仅成为传承和弘扬歌舞、美术等各类文化艺术的载体,而且也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无疑有利于充分激发青年群体主动了解、探究文化产业的兴趣,令其主动重新审视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并积极学习相关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有利于青年群体辨识、评价能力的增强

在本世纪以前,文艺类表演、图书和报刊销售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但这几类行业有表现内容固定、经营模式单一等局限性,且由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建立,文化单位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其中有一些剧团和出版社因长年入不敷出,仅依靠国家的扶持得以继续生存。这不仅难以充分彰显出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而且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形象。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在保留上述主体分支行业的基础上,也开始大胆尝试对娱乐、影视、文化策划、人文旅游等领域的开发与运营,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而文化资源向多个领域的渗透和扩张,也让青年群体更为全面地了解、认识了这一行业的特性与价值。尤其是在文化资源的获取、分享以及交流上,都显得更为自由、多元,这就充分扩大了青年群体的认知视野,增长了其多方面的知识与阅历。

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出现与持续,是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得到彰显的一大标志。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由于前期投资较小、中期回本与盈利较快,且后期的经营风险较低,文化产业更具备投资价值与产业的扩展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增加了文化资源的获取渠道,并有助于共享、互助精神的普及。这就加快了社会话语权的开放,使受众能够了解更为多样的价值思维与先进理念,对于一些热门的文化事件、话题,受众可以浏览多方观点,自身也有了更多可以参照、对比、反思、借鉴的自由。所以,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推动之下,青年群体对于文化的认知显得更为科学、全面,这也有利于其辨识能力的增强。

文化产业化大潮中推进青年文化素质提升面临的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化助长了青年认知的功利性、娱乐性,使高雅文化、理性文化失去市场。娱乐化倾向的日益显现、短期牟利的功利思维甚嚣尘上,是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化大潮之中不可忽视的两大发展瓶颈。前者迎合了目前国内“快餐文化”的消费需求,给予受众刺激性的感官体验。而后者则淡化了文化资源应有的艺术内涵与品质,优先强调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一些从业者纷纷“钻到了钱眼里”。这无疑干扰了青年群体对文化产业的正确认知,导致高雅文化、理性文化失去市场,陷于窘境。

其次,个别青年文化活动缺少有特色的文化推广模式,难以对大众产生有效的吸引力。近年来,不少大型的青年文化主题活动都引入了丰富多样的组织方式,趣味性、互动性、科技氛围都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这些活动不仅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而且也缺乏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并不能给予那些有志于展示文艺才华的青年充分的机会。

此外,当前的各类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交环境的多元化拓展,都催生了青年群体更为多样的文化需求。尤其是文化产业化大潮的荡涤,使得不少青年群体都倾向于优先接纳带有时代特色、个性化元素的文化教育。而当前,国内一些相应的文化发展机制还存在着学习、互动场地配置有限且老旧,辅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活动千篇一律且脱离时代等问题。这既不能为青年群体提供学习、娱乐、健身、交往的合适场所,也难以有效调动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的兴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年群体对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当然也就更加无从谈及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借力文化产业化大潮,推进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首先应当借助国家政策,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发挥国家政策的统筹、引导功能,建立规范的文化指导与管理制度,将高雅、理性、有品味的主流文化作为发展重点。此外,还要加强对最新文化动态的研究、宣传,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信息监测、发布与推广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捕捉时下国内文化产业的前沿动态,合理筛选其中具有现实意义和辅助价值的信息资源,集中向青年群体进行宣传。在进行主题文化活动的集中推广时,我们可以灵活利用校园、街区等社会组织,定期组织青年群体围绕某个文化主题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从而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需要增加更为多元的互动形式。要积极探索青年文化活动运作模式的创新,应当注重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的交互呈现。不仅要将既有文化场所作为主要阵地,而且也要灵活运用当地的文化培训机构、志愿者团体等资源,探索更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的活动形式。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还应当及时跟进文化创新能力培训与国际化交流,加快青年群体的实践锻炼。要加强创新制度的筹建与推广,引入激励机制,给予青年群体更多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快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对拥有先进文化产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定期访问与考察。通过遴选等形式,派遣优秀青年出国交流学习、增长见闻、扩展眼界。此外,还要持续推动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实践锻炼,加强同各类文化产业机构的合作,拓展岗位实训、综合考核及协作比拼等多种锻炼途径,逐步增强青年群体运用文化知识、文化技能的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夏学銮:《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探讨》,《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②刘云:《论公民的文化素质及其培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郑自立:《五大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开放导报》,2016年第4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文化   东风   素质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