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

核心提示: 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以及信息的极速传播,使社会面临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共存的状态。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和谐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议题。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跨文化角度探究极具特色的骑楼文化,对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要】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以及信息的极速传播,使社会面临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共存的状态。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和谐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议题。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跨文化角度探究极具特色的骑楼文化,对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骑楼文化  跨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时代赋予建筑文化不同的内涵和风格;不同地域造就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地理位置的不同,成就了各有千秋的东西方建筑文化。社会发展、科技与交通的进步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带来便利,骑楼文化就是近代中西方不同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产物。它被视作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的最直观载体,兼具中西建筑风格与多元建筑文化特色。

中国的骑楼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东南沿海省份。骑楼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骑楼一般两到三层,极少数层高达到五层。底楼由店铺和人行道组成,上面的楼层“骑”在底楼的店铺与人行道上,故名“骑楼”。骑楼不仅具有中式的传统檐廊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古典建筑的韵味。近年来,部分地区骑楼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衍生的独特骑楼文化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骑楼文化是沿海城市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载体

骑楼的建筑布局富有特色,多由砖木混合构建而成。骑楼文化是岭南某些沿海城市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载体。

一是建筑文化。骑楼是以商住两用为主,其它功能为辅的建筑。骑楼底层是架空的支柱层,面向街道的部分用作人行通道,后部为商用店铺,上层则全部用作住房。这种建筑结构很受南方沿海地区人们的青睐。东南沿海地区天气炎热潮湿,时常刮台风、多雨水。骑楼廊檐建筑的底层设置,有利于保护店内商品,避免阳光直射。同时,拥有架空支柱的人行道作为公共人行道,不仅拓展了购物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也为路过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其内部结构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空间组织进行布局的。骑楼立面特色构件有尖顶塔楼、拱形雨棚、浮雕装饰、外伸的铁艺阳台和铁艺栏杆等,这些建筑装饰,形成沿海一带独有的风情韵味。

二是商业文化。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街区封闭,人们用围墙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坊区禁止买卖。自北宋后,这种传统格局逐渐被打破,城市市坊制度被淘汰,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当时,繁华的商业大都城开封,人口逾百万,逐步形成“连檐而廊”、当街开店的城市街道景观。随着经济发展,骑楼出现了类似宋朝“连檐而廊”的城市街道景观。骑楼街底层连排,形成交通便利的长廊人行道,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街。东南沿海地区的骑楼商业街,虽然商住两用,但是底层与上层之间可以互不相扰,功能独立,形成集商业、居住、交通、休息和娱乐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混合型建筑群。

三是人文历史文化。骑楼中琳琅满目的商品、铺前小小的功夫茶桌、静静坐着的老阿婆,以及不时传来的闽南话,构成了一副原汁原味的闽南人文风情画。城市文化深藏于城市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孕育着地方民间艺术。骑楼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殖民文化影响下的骑楼建筑文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人在广州大肆建筑洋行和夷馆。夷馆是西洋风格的建筑,大多二至三层,底楼为商用或佣人休息室,楼上为住房。夷馆虽然是西洋建筑形态,但也是从那时起被引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来的,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被人们称为“殖民式建筑”。

骑楼建筑既有地中海文化的影子,又有欧洲建筑文化的雅致与风韵。约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希腊古城出现了透空的半敞廊式通道建筑,这些通道一般用帆布、席子、网罩简单地进行覆盖,于古罗马时期发展为砖砌式敞廊,于拜占庭时期得到广泛应用,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中央大街一般被认为是骑楼的雏形。到了中世纪,欧洲遍布骑楼式的商业建筑。随着近代殖民扩张,西方殖民者将这种建筑形态引入殖民地区印度半岛、马来半岛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中国建筑师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进一步学习其建筑技术,此后便把西洋建筑形制与中国廊檐式建筑形制有机结合,形成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也成功地将西方古典建筑外立面的装饰风格与传统的中式院落建筑形式有机融合为一体。

华侨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

我国各地骑楼建筑文化的形成,除了受殖民文化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华侨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华侨的投资促成东南沿海城市如广州、厦门、梧州和海口等地商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骑楼建筑和骑楼商业街的繁荣。商业重镇广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众多华侨最早的投资选择。1862年,秘鲁华侨回广州创办了第一家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后,不少华侨陆续回到广州投资。华侨资金的注入带动了通商口岸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骑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外,部分南洋侨民在海外积累财富后,回乡定居、盖房、经商。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南洋建筑文化。在建筑房屋时,他们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技术以及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寺庙的装饰纹样等建筑元素与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相融合,建成别具风情的骑楼。

骑楼文化的形成是当地人对不同文化真诚接纳和虚心学习的结果。骑楼能在海南省内遍地开花,就是文化交流的最好佐证。海南移民的迁徙成就了海南的多元文化,使得海南人民更容易接纳和学习外来文化;从内陆迁徙过来的移民文化扎根海南,与海南本土文化交融发展,演变成海南独有的特色文化。除移民迁徙外,内陆商人来琼经商,对海南本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与海外贸易文化、移民文化和内陆商业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海南本土文化逐步形成了多元兼容的特质。

骑楼是国人包容接纳外来文化,传承本土文化的见证

骑楼是殖民文化、南洋文化(或海洋文化)以及其它国内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糅合的产物,是国人包容接纳外来文化、传承热爱本土文化的见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大代表,骑楼或骑楼街不仅成为了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街,也成为中华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骑楼产生及存在的跨文化背景,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要真诚接纳外来文化。对于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我们不能闭关锁国,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而是应该做到“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全盘接纳”。骑楼不仅学习、接纳西方“外廊式建筑”的外立面,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干栏”建筑风格。海口骑楼建筑受到南洋文化影响,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但外墙粉刷沿用的依然是海南传统的白色灰泥粉刷墙技术。

要传承和热爱本土文化。骑楼文化体现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东南沿海骑楼街通常与中国传统明清建筑以一种混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自己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如海口振东街一带的建筑原本为明清大宅院,骑楼建筑兴起后,人们将其门面改为骑楼的外立面,内部则维持了原貌。

要倡导推行多元文化。倡导人们引进特色外来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国际城市与国家。2009年,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把海南岛建设为国际旅游岛,这将会成为推进多元文化的助力剂。

(作者单位分别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①赵辰:《“立面”的误会—读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②陈铭枢 :《海南岛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

③海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福地海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骑楼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