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中华经典文本中的道德精华涵养核心价值观

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命脉承传的联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经典文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我们处理好不同层次之间内在关系的重要环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命脉承传的联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经典文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我们处理好不同层次之间内在关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经典文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精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经典文本具有独特的论证逻辑和理论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借鉴和总结,借助于特定的形式和手段,被人们接受并传承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特定的社会风尚及人民的行为习惯。由于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具备稳定性,所以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而经典文本能够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进行总结。

经典文本承载着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中的优秀因子,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存在着命脉承传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基于经典文本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将成为处理好不同层次之间内在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此一来,便能够使人民群众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受益者。这不仅满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求,也成为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以及不同群体需求的重要通道。

经典文本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历史精华。其中的智慧结晶能够提升生活品位、传承人类文明,因而得到了历代人民的广泛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明的结晶就已经凝聚在典籍之中,其中“六经”是公认的经典。先秦诸子之中,儒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接并修订了“六经”等文化典籍,使之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文本,而儒家思想也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一方面致力于揭示“六经”的思想内涵,以礼乐为载体,创立了彰显人性尊严、人道自觉与人格独立的“仁”学系统,以“天人性命”为核心,将宗教、哲学、政治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孔子通过教育,将传统史官、贵族垄断的文明精华进一步社会化。他通过对文化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建构了封建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自觉接续并拓展了中华文明的主流。

经典文本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中,能够将抽象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象化,通过对历史精华的总结与阐释,从而达到传播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这无疑是一条便捷而有益的渠道。如传统经典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文本,都承载着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经典文本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能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当下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它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而经典文本就是建立认识的重要文本依据和理论来源。

经典文本体系的构建主体

党内外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是经典文本体系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他们能够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能够正确认识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能够经受得起人民的检验。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曾在《狱中札记》中写道:“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能够成为阵地战的主力,让他们将人民大众组织起来,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确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在构建经典文本体系的过程中,这样的“有机知识分子”能够通过承担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和诠释,深化对经典本文的认识,并将其进一步向大众宣传推广。

同时,人民群众是衡量经典价值的重要标准,是经典文本体系的传播者。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经典文本的传承离不开人民群众,它的价值在于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构成指导。人民群众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经典价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和创造能力,将经典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接受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成为了经典体系内涵及价值的检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在结构

在价值观多元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依据经典文本来定义、诠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的任意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结构十分丰富,其首要特征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文化的经典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反观先秦时代,先秦诸子为了构建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规范,以天下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和想象空间,少有思想束缚。一种文化要想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就要对异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截至目前,社会主义通过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成了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允许并需要其他经典文化的存在。

其次是先进性与大众性。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要兼顾先进性和大众的要求,遵循“分众”原则,提高针对性。普通大众往往较难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论和远离现实生活的著作,而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接近现实生活、具有感性表现形式的作品。基于经典文本视角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拘泥于某一单纯领域,而是需要在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博采众长。要打破地域、民族、时代的局限,开拓出广阔的思想空间,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和而不同的共识局面。只有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和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真正为全社会所认同和践行。

再次是历史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应该创造性地转换这些经典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通过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来源,经典文本是衡量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据。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核心。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而创新中国文化”。构建经典文本体系时,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建构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经典文本系统,结合中西文化的优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含义,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根基,体现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以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补充。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X2016Y05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无锡市社科联课题组:《弘扬无锡优秀传统家风家训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江南论坛》,2016年第8期。

②谢永宽、陈有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个维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4期。

③李安林:《文化熔铸: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中华   价值观   文本   道德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