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方略

核心提示: 传统民间艺术是传统社会生活的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面对工业化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产业及当代社会呈现张力性共存,做好其融合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摘要】传统民间艺术是传统社会生活的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面对工业化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产业及当代社会呈现张力性共存,做好其融合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  现代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植根于社会大众中的艺术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社会大众的生活与文化。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比如年画、剪纸、风筝、木板雕刻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但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式微的状态。因此,为提振民间艺术的发展活力,传统民间艺术开始了商业化发展之路,比如潍坊杨家埠年画,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的生产基地“杨家埠村”,年生产年画超2100万张,远销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再如,海宴剪纸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多元化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加工销售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精品,开辟了市场化发展之路。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推动产业化发展历程,能从更高的视域来探索传统民间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实现民间艺术的当代转型。①

民间艺术的开发,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的诞生是源自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在社会发展变化历程中,民间艺术需要不断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调试,发展成调节并点缀人们的生活,为生产主体营造经济效益、审美情趣的存在。这充分表明,传统民间艺术本身拥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基本功能,能按照社会环境的变化去改变生存样式,不断实现更新与完善。

在当代社会中,有的民间艺术由于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了消亡,外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进行挽救,但只能保护存在的事实,比如“毛猴”是老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高度只有3-4cm,“毛猴”全身布满棕色或者是白色的细绒线,使用蝉蜕、玉兰花骨朵制作而成,整体看上去透明, 粗略一看,很可能认为是真毛猴标本。在进行制作时,将玉兰花骨朵做身子,将蝉蜕的爪子、头部粘上去,就能制作出来。根据相关报道,毛猴艺术家不断减少,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场景也逐渐消失,不仅是毛猴技艺家族内传承问题。而且毛猴制作所需的蝉蜕、玉兰花骨朵原料也较难收集,这主要是因为原来寻找蝉蜕的河堤铺上了浇筑了水泥、沙子的大理石。也就是说,“毛猴”这类传统民间艺术品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环境,失去了受众。②

传统民间艺术实施产业化的本质是内外两种力量进行双重作用的结果,民间艺术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曾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如国粹“京剧”,在宋代有专门供其发展的“瓦舍”,戏曲凭借“瓦舍”商业性场所,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发展到清代之后,戏曲艺术呈现出较强的商品性,京剧成为蕴藏巨大商机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一些人开始投身到京剧艺术中,但只是将其作为谋生的方式。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逐渐完善,民间艺术的商品化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牺牲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疯狂地进行着掠夺式开发,偏离了民间艺术发展的轨道。民间艺术的开发与保护的关键是看开发者对开发的认知以及对从认知出发所做出的开发行动。在全面认识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从这一视点出发,开发既要关注经济收益,还要注重文化的保护。对适合文化产业开发,满足市场基本需要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合力开发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艺术创新,挖掘新主题,用全新的方式演绎经典主题,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回归文化随时代流变而发展的纯真面目。③

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产业发展束缚

第一,分散经营不利于产生规模化效应。伴随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分布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者往往处于劣势。民间艺术的经营人员处在相对分散的状态,彼此间缺少行业的协作力与凝聚力,不能实现产销一体化,这导致产业化发展迟缓。比如,以潍坊高密扑灰年画为例,从事生产与经营的企业虽然超过100家,但零散分布在农村与社区,大部分是经营单位分散、生产能力差,这一不成规模的经营情况,导致产品在研发、创作以及销售等环节出现不同程度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潍坊高密的姜庄镇重点生产扑灰年画,但由于每家每户进行的独立经营,再加上是纯手工制作,制作数量相对有限,这一相对分散的经营状态,导致订单量的减少,这在无形中减少了销量,容易产生恶性循环,不利于市场的开拓。④

传统民间艺术实施分散经营的缺点是在包装制作上,表现较为明显。民间艺术属于高雅艺术范畴,包装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艺术制作艺人往往是各自为战,这样包装完全由自己来决定,所以艺术品的制作数量相对有限,导致制作成本提升,有些产品的包装甚至已经超过了作品本身的价格,再加上民间艺人的时间与精力相对有限,包装的精美度不高,不能达到专业设计标准,自然就不能达到专业设计的标准。包装的种类自然也就受限,未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第二,市场信息把控不到位,未创建高效销售网。传统民间艺术在实施产业化进程中,也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了诸如“前店后厂”的模式,这虽然与家庭作坊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是沿用老思维,等着客户找上门来购买。传统民间艺术中有些是纯手工制作,这使得艺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开展销售,更重要的是采取传统销售方式,民间艺人也不具备主动销售方面的意识,也不关心市场动态,不能去积极联系客户,虽然已经存在业务关系上的客户,民间艺人也不一定有客户的联系方式,导致其处在相对被动、消极的境地。民间艺术销售本身存在较大偶然性,有时虽然客户较多,也许连一个客户都没有,自然在规模销售、销售网络固定方面稍显不足,不稳定性和风险性长期存在,没有实现比例性增长,对不出名的民间艺人来讲,境况会更不如意。⑤

第三,生产与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是民间艺人,购买这些传统艺术的也是农民,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处在同一社会阶层,处在同样的生活氛围中,呈现出相同的审美心态与文化意识。但伴随传统民间艺术品逐步发展成高雅艺术品,所有共性都将逐步丧失,当前真正对其产生兴趣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呈现出知识与品位。虽然当前开展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不是农民,但是因为长期在农村生活,与其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生活环境方面制约了其限制性思维。所以,民间艺术创作的主体难以考量欣赏者的真正喜好,只能借助中间商对作品种类实际需要来加以把握,这样就容易出现生产与需要的脱节。一般来讲,从事传统民间艺术的文人在审美心态上,主要是由社会大众来决定的,其开展民间创作也是围绕经济利益为中心,很难实现艺术品本身的功利价值。⑥比如,明代家具中的漆木箱,强调精美的设计与做工,将铜饰件所衬托的装潢美和箱体本身的颜色、纹理的自然美很好结合起来,获得对比鲜明、互相衬托的装饰功效,提高了传统家具艺术的功效。实际上,漆木盒能一直流传下来,关键是制作者能把握社会大众的审美与消费心理,据此不断通过创新才渐渐繁荣起来。与此同时,进行民间艺术创作的艺人,由于知识受到限制,未能全面掌握计算机等相关信息工具,所以,不能借助互联网等路径来及时获得信息,比如民间艺术品的展销等。

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虽然有些艺术品最近几年出现了好的发展形势,一些年轻人参与其中,但是其并不想从事并传承民间艺术。比如高密传统民间技艺聂家庄泥塑需要口传心授,但是伴随传统民间艺人的过世逐渐消失。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长期影响,在年轻人中喜欢从事泥塑手工艺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就连民间艺人中的子女也不愿意传承父辈留下的手艺,支撑泥塑手艺的主要是50岁左右的人,有些甚至已经超过了70岁,因为泥塑手艺需要与泥土打交道,年轻人会感觉不体面,导致这一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传统民间艺术融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适用遵循

一是传统风格的传承与时代主题的彰显。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要展示在保持厚重生活气息的基础上能实现雅俗共赏,这样才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从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去汲取进一步创作的灵感,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诉求,并融入当地艺术设计的理念,采用丰富、高雅的内涵以及鲜明的视觉观感作为主题,在图案结构、主题类型以及尺幅等方面能做到多元化。尤其是题材需要在全面继承传统基础上,在技法与内容上能与时代同步,并结合当代事物对原来的题材加以创新,适应当代人的现实需要。主题在发生改变之后,也会导致造型上的新变,但是这一变化不能改变原来的审美旨趣与特点,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因子在新的文化体系中不断实现重构,建立多种变体,其隶属的群体自然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点,这是在传统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持续发展的策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民间艺术所彰显的精神作用是对人的心灵产生某一价值的贡献,民间艺术是人们创造美好世界的理想外化,在开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并根据关照的心理意愿来进行,艺术成果在得到赞赏时,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其洋溢的质朴生命情调产生共鸣,实现艺术与心灵的深层次沟通。⑦

社会大众除了关注艺术品之外,还强调其隐喻的象征意义。实际上,民间美术创作的动机是通过物化形象的主体目的性的力量,通过自身的需要来得到某一替代性满足。不管是对创作者还是对使用者来讲,都应是这一心态。为此,传统民间技艺要在延续传统意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在符号系统、构图方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使这些艺术不仅能保留传统,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载体形式的多元化,提高艺术品的附加值。在现代社会中结合现代技术并依靠现代产品,对传统民间艺术开展创造转化,创作出不仅拥有民间传统艺术精华,还能展示表现形式的当代产品,是激发民间艺术现实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推动其在社会中保护与延续。我们在强调保护民间艺术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前提下,需要融入当代生活与审美需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适当降低成本与价格,并满足各类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探索民间艺术品的实用功能,提出富有特色的元素符号,并结合日用品,采用新的形式汇聚到现代生活中,提高其价值的同事,也能扩大其适用人群与附属价值。⑧

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发展举措

一是通过个人与团体的结合,打造稳健的民间艺术产品基地。民间艺术的发展要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实现市场化,只是依托当前的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创建个人与团体结合,打造稳健的民间艺术产品基地是根本路径。从生产范式的特点来看,传统民间艺术大部分是纯手工制作,对制作人的要求相对来讲比较高,不适宜进行工厂化的生产制作。传统民间艺术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得不采取联合经营的发展之路,以家庭制作为依托,而基地是窗口,借助这一窗口能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为此,在经营方式上可以采取个人与团体结合方式,即“家庭+公司”的运作模式,创建产供销一体的企业,扩展营销运作网络,使其从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渐渐向产业方向转变。

采用个人与团体结合的生产方式,能创建在遵守合同基础上,呈现出法律上的约束力,彰显新型人际关系,能通过不断强化民间制作艺人的合作意识,提升社会化程度,形成规模,并逐步扩大影响,占领市场,提升民间艺术的竞争力,这一模式能适当延伸手工生产的经营,将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化流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降低运作成本,减少商业带来的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传统民间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全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市场信息的把控面,建立设计、包装、营销与服务等的一体化专业生产经营,使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产业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确保每一种民间艺术品从材料到最终产品,都能做到以商品品牌的形式进入到市场中,进而全面提升整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从事民间艺术生产的企业要通过设立相关的部门比如销售部、外联部、研发部等,确保每一个部门都配备专业人员,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公司根据实际需要来寻找市场、做好经销,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统一造型、标准来开展制作,和民间艺人签署协议,确保供应的连续性,产品则需要交给企业来进行把关,根据民间艺人的名气、产品制作质量来给予报酬。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来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

三是开辟旅游销售新领域,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传统民间艺术要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向旅游市场靠近。一是参加民间艺术品展销会,这是较好的销售营销模式。传统民间艺人可联合一起参展,结合时间、费用等的制约,可以选择省内,尤其是周边的旅游节来参展。以杨家埠年画为例,不仅可以参加潍坊风筝节,也可以参加寿光举办的菜博会、青岛啤酒节。民间艺人可以选择进行现场制作,吸引游人,不仅能增加销量,也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特别是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潜在的客户。借助展会,传统民间艺人能及时了解人们的喜好,进而获得市场动态,获得和其他艺人开展交流的重要机会。

其次,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当代社会品牌到处存在,传统民间艺术是能给人带来深层次享受的商品,当然还需要借助文化品牌来不断提高知名度。要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创建自己的品牌,通过市场机制与行动手段,提出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强化推介与包装,做大、做强民间艺术文化品牌,逐步形成无形资产。

四是做好民间艺人的培养工作。人才是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核心,要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产业化需要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文化产业本身是人才、知识的集中产业,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尤其是需要理解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经营管理综合人才。所以,在推进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避免成为束缚民间艺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经营,需要全面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并根据地区文化资源,将市场作为导向,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并实现其全面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是创造性作为主体,并集合资本、知识与技术为中心的产业,人力资源的作用特别突出。人才在文化产业中属于核心资源,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持,现代文化的产业化将是空壳。传统民间艺术要展现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加强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人才本身的知识构成、主观能动性以及科技素养等都将决定民间传统艺术兴衰,为此,必须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发展壮大民间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多出高质量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品。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YWH1517】

【注释】

①崔彦彬,李慧:“从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角度谈河北民间艺术的发展”,《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第205-207页。

②郄建业:“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探”,《大舞台》,2010年第3期,第147-149页。

③李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9-32页。

④李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研究概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4-67页。

⑤曲树坤:“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4期,第144-145页。

⑥陶亚萍:“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4期,第121-124页。

⑦胡天君:“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浅探”,《东岳论丛》,2011年第10期,第118-120页。

⑧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第112-119页。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宋扬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现代文化   传统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