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核心提示: 中国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要有效提升对外宣传效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需要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创新对外传播,善于发现和挖掘“中国好故事”,以系统思维讲好“中国好故事”。

【摘要】中国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要有效提升对外宣传效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需要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创新对外传播,善于发现和挖掘“中国好故事”,以系统思维讲好“中国好故事”。

【关键词】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故事,是一种最古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在横贯千年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中,好故事一直是文化和思想传播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一部《大唐西域记》让国人看到了域外的精彩世界;一部《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充满了对东方古国的美好向往;一部《西行漫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全面推向世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和先进思想,是首先靠故事情节吸引人、靠思想观点打动人、靠价值观念影响人,进而通过大众媒介流传开来、影响世界。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亮相于国际舞台,要加强对外传播,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感受传统大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中国的蓬勃生机,“讲好中国故事”仍然是最有效的形式。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拉近中西方在传受方式上的差异,实现无障碍传播。一般而言,中国人长于归纳概括、理论提炼,在传播中偏向于运用宏观理论和抽象概念。但外国受众往往关注生动事物、注重个体感受,对生动可感的案例、戏剧化的情节更感兴趣。用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开展对外传播和宣传,可以化抽象逻辑为生动情节,更加接近西方受众的表述方式。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有效拉近国际民众的心理距离,实现有效沟通。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成为国际共识,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美好梦想相通相融,进而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广泛的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当前许多媒体往往习惯于以传统内宣的方式去做对外传播工作,讲故事意识不足。有的“唯政治论”,图解典型案例,缺少情理支撑;有的过度展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只凭动机,不问效果”;有的内容刻板生硬,“一套内容,多方传播”,忽视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的“自说自话”,习惯于单向灌输式传播等,凡此种种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个别外宣作品和传播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因内容和传播方式不当,引发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负面舆论炒作。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对外传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现实课题。

什么是“中国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体现中国的传统与现代魅力,否则就容易流于说教,难以获得关注和认同。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中国好故事”?

好故事,就要以情感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报纸上的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情感是全人类最具有共通性的心理。那些展现中国老百姓美好品质和深厚情感的故事,蕴含着深邃的人性力量,很容易唤起世界受众的共鸣。2015年最为国外网友热议的一则中国新闻,就是大连一位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护士救助溺水者的故事。这位身着婚纱的护士为溺水男子做人工呼吸的图片被几万名国外网友点赞。但如果在情感取向上选择不慎,宣传效果就可能相反。例如报道中常见的为了工作放弃亲情、为了公务没有见到家人最后一面等故事,就难以得到西方人的理解,因为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西方价值观里并不是主流。

好故事,就是要以实动人。只有真实、细致地书写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凡事”,才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讲好故事也是如此,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才能引人入胜。2015年中国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没有双臂的男子赡养91岁瘫痪老母的故事,尽管文章的主题“孝敬”是一个不易为国外受众接受的儒家理念,但是报道通过含着勺子喂母亲、用脚种庄稼等细节,展现了一个勇敢乐观、自强不息的中国普通百姓形象,因此感动了世界各国的读者,引发了强烈反响。由此可见,真实的力量能够穿透文化的隔膜,触摸到受众的心灵。

好故事,就是要以理服人。我们在国际上经常面临“有理说不清”的问题。针对那些歪曲、攻击中国的言论,不仅要做到敢于亮剑、及时回击,也要学会用“中国好故事”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2015年,境外部分媒体和有关人士散布所谓“新疆禁止穆斯林在斋月期间封斋并履行宗教仪式”的谣言。针对这样居心险恶的谣言,人民日报专门采写了新疆各地穆斯林家庭和百姓热烈庆祝开斋节的报道,被多家外媒转载引用,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反响强烈,极大地扭转了伊斯兰世界对中国宗教政策的误解。可见娓娓道来的“中国好故事”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说服效果。

如何挖掘“中国好故事”

中国好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就是通过各种精彩的“中国好故事”在影响当今世界的。“最近几年,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用语言讲述的,有的是用行为讲述的。”作家莫言曾在一个讲好中国故事专家学者研讨班上作如上表述。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凭着挖掘家乡故事、讲述中国故事,带着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成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那么,从哪里寻找“中国好故事”,怎样挖掘“中国好故事”?

实践和基层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深厚土壤。只有走出高楼大厦,走入田间地头,深入感受人民群众的心声,深入感受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笔管里才能流淌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中国好故事”,才能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生动、原汁原味的中国社会。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采用更为生动、直观、亲切的“中国好故事”,既能彰显我国的文化积淀和独特魅力,也有利于树立一个自信、和平、深邃的大国形象,有力有效地传递出我们的价值理念。

受众需求是挖掘“中国好故事”的有效指导。“中国故事”想要获得影响力,首先符合受众的关注点。媒体应找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笑点”“痛点”“关注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叙述。

此外,所有对外传播都应注意把握共通的情感脉搏和终极人文关怀,实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东国家时,讲述了一位约旦商人在义乌收获了事业和爱情,最终把根扎在了中国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2015年访美期间,在西雅图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历史,迅速拉近了与旅美侨胞的情感距离。总书记用平实亲切的语言讲述的一个个“中国好故事”,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好评,有力促进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

怎样讲好“中国好故事”

作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最佳途径,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技术问题又是战略问题。在全球化背景、新舆论格局、多媒体业态的新形势下,需要以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因时制宜、循循善诱、形象生动、统筹兼顾、形成合力。

把握时机,因时制宜地讲。讲故事要看清形势,要以国际视野关注舆论态势,加强舆情研判。他们讲“中国威胁论”,我们就讲和平发展的故事;他们讲“中国崩溃论”,我们就讲民族复兴的故事;他们讲“中国傲慢论”,我们就讲能展现中国谦虚包容大国风范的故事。注重把握我们需要表达和国外受众需要了解的契合点,摸清我们想讲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点,找准我们真实表意和国外受众误读的临界点,在国际舆论交锋中争取话语主动权。

注重效果,循循善诱地讲。讲故事不仅要呈现事实,更要深入引导,通过塑造形象、表达情感、阐明道理,让国外受众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以事实表象为切口剖析深层成因,以人物悲喜为载体表达共通情感,以事件发展为脉络折射时代变迁,通过传播经验事实达到意义诠释,使故事具有感染力、穿透力、说服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使彭丽媛的一次演讲是个范例,她从自己家庭经历说起,塑造了中国百姓团结互助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表达了“携手就能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以事说理、由小见大,引起海内外热烈反响。

创新表达,形象生动地讲。讲故事之所以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正是因为借助故事,可以使抽象事物得以形象表达。如果故事本身仍然以概念说概念,以理论讲理论,无异于各说各、空对空。想要别出心裁、不落窠臼,就要创新表达,用既蕴含中国道理,又符合国外受众语言习惯的方式转换语义。可以是“以西释中”,将中国特色用国外理论、事例、经典予以阐释;可以是“拿来主义”,借鉴国外表述,使之为我所用。前者如周恩来总理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外国友人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后者如习近平总书记用美国热播剧“纸牌屋”代指权力的斗争,表达中国反腐的坚定决心,让受众一听就懂、印象深刻。

眼观全局,统筹兼顾地讲。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纵深拓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内宣外宣的边界有所淡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现象时而有之。所以讲中国故事既要打破固守内宣阵地,也要突破提高内宣效果要靠弱化外宣力度的“零和思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宣传工作大局。对国内听众讲故事要兼顾在国际上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对国外受众讲故事要兼顾国内听众感受,维护国家稳定和国民自信。如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备受关注,《人民日报》及时发表文章,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也系统分析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引导中国读者正确认识国内经济形势,提升民众信心,收到了较好效果。

善于合作,齐心协力地讲。我们不仅要有理说得清,还要让理传得开、让人听得到。纵然官方有正面回应的平台,学界有思想对话的平台,文艺界有创作交流的平台,但普通民众同样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可以是对外国游客的一个善意举动,也可以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一次分享。毕竟,对于具体的受众来说,一个媒体传播的好故事可能不及一段亲身经历来得印象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更需要官方、学界、媒体、民间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地壮大舆论声势,唱响中国声音。

当前,世界舞台的“中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国家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有能力做好中国的事情,也同样有能力挖掘和讲好更多的“中国好故事”,把一个坚定自信、热爱和平、充满活力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给世界,让“中国道路”“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为决胜全面小康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第40期中青一班学员,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0页。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中国   对外   传播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