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探析

【摘要】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成果。文章概括性地厘清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脉络,并重点分析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联图式。通过话语阐释、主体阐释、文化阐释、哲学阐释由浅入深地加以剖析,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维 阐释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发展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梦”的意涵由来已久,它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是渗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追求。

中国梦在近代被正式提出,承载着中国人民艰苦探求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历史。近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就是中华儿女追逐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天国梦、维新派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等等,但这些梦都接连破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新中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上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梦”新的历史车轮开始运转。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度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及实现什么梦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来实现中国的富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创造性地发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中国梦”。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以江泽民同志为总书记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三个代表”将“中国梦”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连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中国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基本取向,并通过党的十七大报告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对中国梦进行了清晰定义,并对其顺利实现表现出高度自信。时至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入阐释中国梦的内涵。

总体来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此外,中国梦的实现有“三个必须”的特定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中国精神是灵魂支撑,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而“两个100年”则是中国梦的近期具体实践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形成

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指引,是社会生活中的“指路灯”,指导人们分辨美丑、善恶、好坏,从而引导人们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中国社会起主导、统领作用的价值内核,高度凝练地指明了中国社会最应该信仰什么、选择什么、追求什么。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次转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为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价值归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漫长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建设就从未停歇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共同纲领》中就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还在过渡时期提出了通过国家现代化使中国走向世界前列的发展战略。这些都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确立。会议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科学继承毛泽东思想,坚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同改革开放充分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表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随后党的十四大、十四届六中全会等相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被明确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被首次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10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被进一步提高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通过“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值观的最新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共23条,就全党全社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始终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而深刻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聚焦在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问题上。此后,全党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阐释

中国梦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全球发展背景下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核心议题,体现出更强的时代适应性与指导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在不断深化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合作,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另一方面,文明的冲突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式,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从未熄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很多问题都浮出水面,多种思潮翻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尤其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更为及时和适应性的调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构筑了价值共识,激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二者在牵引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以统领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中国梦并赋予中国梦新的内涵,通过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中国人民明晰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和责任心,坚定了全体中国人民合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解读

通过以上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条发展线索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似的历史逻辑,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重要论述,呼应了全国人民的期待,为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总的来看,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两大重要维度,即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细化之,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相关性主要在以下四个维度得以显现。

话语阐释:意涵张力。“中国梦”的提出为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多新的视角,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入也大大充实并拓展了中国梦的意涵范围。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应用,也为中国梦赋予了更为广泛深刻的意涵张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下所催生的最新成果,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增添了现实可能性。中国梦更是对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话语回应,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体现。总体来看,中国梦作为意涵丰富的话语单位,是时代政治智慧的凝聚,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话语参照。

主体解释:价值空间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人民权益的“最大公约数”,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倡导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而立体的主体价值解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强调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进行价值概括。“三个倡导”这一凝练的表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具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三位一体”地进行了价值空间的整合,将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作了充分结合,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24字倡导实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以及个人行为规范的融合,同时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充分体现了 “中国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价值主体。从宏观上讲,中国梦是国家强盛之梦;从中观层面看,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从微观来看,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三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最终归依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梦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重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托起“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价值串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深刻涵盖于“三个倡导”之中。可见,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充分体现出主体利益表达的显著性,同时亦不乏开放的价值空间。

文化解释:梦想共同体。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关系到中国在全球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族国家仍然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体。中国作为占据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子。因此,中国梦还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维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提升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指导,中国梦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努力筑造世界文明新的里程碑。“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也呼应着世界人民的梦,对和平、安定的期待,对富裕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质上讲,世界交融的根源在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国梦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除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重底蕴,中国梦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旨趣和归宿。中国梦在全球语境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概括和描述,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新形式,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新方式。

哲学解释:时代适应性。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一个时代哲学基本理念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理论土壤和生活境遇转换中适应了时代发展哲学的正确价值观,这也为中国梦的解读和传播提供了哲学视角思考。这里具体就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来透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中国梦之于时代的适应性。

第一,非对称性。中国梦与美国梦代表着不同主体的利益表达,有着哲学观的根本差异。

美国梦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美国梦强调个人的主动性,主张个体价值的最大发挥,尤其重视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崇,伴之的功利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个人极端思潮如影随形,随处可见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也加剧美国社会的不均衡发展。

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所以中国梦在叙述国家情怀的同时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共同体”概念,实现梦想共同体的大众化与具体化,这就超越美国梦的狭隘范畴。此外,中国梦还有着“道德梦”的意涵,道德是安身立命的价值依托。中国梦意涵中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纳入人民群众行为规范,因此,除了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富强梦,中国梦还涵盖了建设精神文明的道德梦,这也就给中国梦注入了更多温情柔性的道德文化血液,使其具有与世界文明更高的契合度。

第二,相通性。虽然“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追梦路径,但是二者本质上都主张通过辛勤奋斗追求美好生活,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新时代语境下的人性价值,这一点上二者有相通之处。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近500年的发展历史,从圣西门、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列宁等领导的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同的时代都面临不同的历史性任务和难题,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憧憬以及实践创新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具有高度的时代适应性,引领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梦讲求“和谐”、“美好”,强调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又要为人民生活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一切以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价值追求。与此同时,美国梦也有效地整合了美国社会的最大共识,在创造社会机会平等、国民创新精神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应当以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梦与美国梦二者间的相通性,在世界历史坐标系上找准自己的参照系,以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呼应与融合。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宁夏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K1332)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相关性   中国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