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4)

核心提示: 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理论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有力思想武器。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着眼中国现实问题,对“坚持什么”、“继承什么”、“抓住什么”以及“注重什么”这四个重要问题作出回答。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传统意义上说,国家治理问题属于政治学研究范畴,对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一新论断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启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在政治建设领域下足功夫,也要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彻好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因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秉持“国学为根”的理念。所谓价值体系,必然是由不同的理论元素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有机构成。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学、西学、国学这三大学说,对于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而言起到的是体、用、根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曾经非常简练地将其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十八个字。以政治学的眼光来看,在这一概括中,仁爱、民本、诚信是价值理念,正义、和合是治理目标,大同是社会理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及古代中国为什么生产力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些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也要“不忘本来”,在继承中创新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其融入到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这个开放、包容的价值体系当中来。

良序社会与实现善治互相促进,因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赖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良序是善治的重要目标,又是善治的根本保障,没有全体公民道德的提升,良序社会就难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们所看到的是资本逻辑主导下“严肃的道德正濒临消失的危险,而肉欲却妄图把自己捧得高于一切”。在笔者看来,一些西方国家虽然生产力搞上去了,但由于其道德观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因而在本质上是劣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制度自信”,内在地包含了这样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思路——治理主体即执政党把道德的发展和进步状况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包含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包含国家、社会、个人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善治目标。

【执笔:杨  莘(见习)】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视野   现代化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