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文明基体论

——理论中国前途的认识论

核心提示: “中国文明基体论”并不是主张中国独特论或中国特殊论,中国不能也不会拒绝现代性政治,而是说现代性政治的议程只能以中华文明基因为条件。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摘要】“中国文明基体论”并不是主张中国独特论或中国特殊论,中国不能也不会拒绝现代性政治,而是说现代性政治的议程只能以中华文明基因为条件。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关键词】中华文明 文明基体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人关于中国前途的判断可谓一错再错,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观、认识论上的差异,在于其把自己神化的“自由市场”和“自由民主”当作“历史的终结”。“历史终结论”提出者福山自己已经修正了其理论,但是到底如何更理性地认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笔者提供一种世界观性质的认识论——中国文明基体论。认识论是人类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哲学观,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命运的前提性知识。

中国领导人眼中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国政治学应该重视有哲学观的领导人的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否则就是研究阵地的自我退缩,研究领域的自我收窄。我们知道,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的表述有强大的自主性,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那篇著名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的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方法论,明确反对的是“西方的中国”。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何认识中国依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包括其对如何认识“中国”的论述。2013年11月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谈话中,习近平引用了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的一句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因此,习近平认为,“对孔子思想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因为“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例如,有的农民不识字,他的言行举止,也无处不体现这种影响。体现在海外华侨、炎黄子孙、华裔身上,有的在海外几代了,不会说中文不会讲中国话了,但体现在行为、思维方式上是‘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在2014年4月访问欧洲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这不仅把改革前后两个30年统一起来,还把当下中国视为5000年历史、170年历史的一个延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 任何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都不可能永远建立在经济绩效上,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而言,传统是其重要的可资汲取的合法性资源。

对西方国家而言,法治和自由具有悠久的传统,前者3000年,后者500年。有了法治和自由的坚实传统为框定,政体都不会再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从建国之初的贵族制演变为今天的大众民主政治,政体形式在表面上变了,但传统内核不变,以传统的法治和自由而框定民主,如罗尔斯所说,“宪法政治是第一位的,日常的选举政治是第二位的”。这是典型的以传统政治框定现代政治。可见,现代性政治都离不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传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西方是这样,中国的现代政治更离不开其政治传统。在视察曲阜孔子研究院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四个讲清楚”,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现代性政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基因之中。

中国文明基体论: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基因”有哪些

日本中国问题专家沟口雄三曾提出“中国基体论”:中国有中国独自的历史现实和历史展开,这体现于漫长的不同时代种种现象的缓慢而连续性变化,所以中国的现代应该在现代、近代、前近代的关联中来把握。①这显然是一种“中国中心观”,而且当下的中国是几百年、几千年中国的连续体。

那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支撑连续性的因素即“基因”有哪些?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的“基因”至少包括:不变的语言文字与华夏民族;国家大一统思想和治国的民本思想;行政体制的郡县制、官僚制和选贤任能;文化上的包容与中庸之道;社会生活的自由与自治,以及家庭伦理本位,等等。这些“基因”代代相传,内化于生活在固定疆域内的华夏民族血液中,因而构成了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共同体,从而可以称中国为“中华文明基体”,即由文明基因而构成的一个共同体。

所谓文明基体,就是生活在固定疆域的族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恒定的文明信念和生活方式等基因而构成的文明共同体。其中,关键词是:特定族群、不变的文字、固定疆域、共享信念、基因、文明共同体。据此,能够称得上文明基体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多。“中国文明基体”可以拓展为“中华文明基体”,即那些已经游离华夏大地的华裔族群依然按照中国文明基体中的文明信念和生活方式而存续。据此,“中华文明基体”的主体疆域是中国,而边界则是世界性的。

中华文明传承5000年而不曾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其他古文明要么彻底式微,要么已经被彻底改造,只有中华文明历经坎坷而延绵不绝,甚至是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一直领先于古代世界的中国,在落后100多年后而能再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与文明基因有内在关系。

中国人基于中华文明基体的认识论,暗合了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进程”历史观。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而重大问题的出现都是长时间演化的结果,因为社会研究中的很多事情都发展缓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存在所谓的“阈值效应”,即只有到一个质变的程度或跨过这道“门槛”才会发生突然的重大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时间进程”关怀并不是简单地寻求事件的历史背景,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求答案,而是说过去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一直在持续性地、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在发挥作用,以及诸多事件如何不同地发挥作用。这是不同于传统历史分析的“时间性答案”,即将制度变迁视为一个连续性过程。很多重大问题都离不开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尤其是在政治发展道路、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这样的重大研究议程上。比如,有了“时间进程”中的“时间性”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家制度变迁中存在千年连续性,尽管这个国家的政体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时间进程”史观暗合了中华文明基体论。习近平曾这样说:“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也就是说,中国历史曾经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塑造的非正式制度形态依然在起作用,而且因为其发生的久远,影响都在千年以上,作用也就更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基体   中国   文明